一组来自会展业的数字表明:成功举办一次大型展会,不仅给举办者带来25%的利润率,还可带动当地住宿、餐饮、旅游、交通、购物、通讯、印刷、广告等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带动效应所产生的综合效益高达1:10。
这种拉动效应所产生的巨大魔力,西安人至今记忆犹新:2002年3月,全国糖酒会在西安举办。一夜之间,户外广告铺天盖地,高高耸立在各主要干道两侧。各旅游景点人流量大增,宾馆、饭店天天爆满,出租车司机一周拉了一个月的活,短短几天时间,西安综合收入高达12.34亿元,财政收益增加6700万元。
西安人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展会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从此,会展这一我国新兴的朝阳产业,在西安广袤的大地上迅速发展。据西安市会展管理办公室统计,截至2004年底,该市共举办各类展会109个,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去年全年展会成交额358.8亿元,创造社会综合效益38亿元。
正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会展,西安市政府也积极做大会展经济的大蛋糕时,然而,该市会展业却由于面临诸多困难而在冲刺品牌展会的过程中略现后劲不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一是政府授权管理会展行业的市会展管理办公室,其职能与其它部门交叉过多,对会展业的管理流于形式。为了发展会展经济,西安市2003年下发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会展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会展经济产业化,授权市会展办公室,行使管理职权。截至目前,在该市登记注册的举办展览的企业已达120多家,展会规模不断增大,涉及房地产、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等50多个领域。但去年《行政许可法》出台后,市政府授予市会展办对展览企业登记备案的职能取消了,市会展管理办公室行使管理职能无法可依,和依法具有批准展览企业准入资格的部门之间又缺乏沟通平台,对会展业的管理困难重重。
二是国家工商总局1998年修定的《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因年代久已经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化运作的需要。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展会主要由政府主办。而如今的展会已转为主要由专业公司主办。在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举办展览的企业间为了追求利润而产生的违规运作、重复办展、恶性竞争。而这些问题在主要针对政府办展制订的法规中,都找不到查处的依据,从而使基层工商部门的监督力度受到影响。加之我国对会展业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会展业的宏观管理涉及外经贸、科技、文化等多个部门,以致造成多头审批,对整合资源,做大展览规模十分不利。
三是现有展馆的硬件及配套设施不能适应举办全国型尤其是国际型大型展览的需要。
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其主办的会展份额占到西部会展份额的38%以上。西安又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文化古都,其诸多人文景观、文物古迹越来越被世人看好,具有发展会展业的潜在优势。但目前该市现有的展馆,很难争取到规模大的大型展览。为了在西安建设与国际接轨、高水平的国际展览中心,该项目的承办单位已努力多年,但目前仍未能开工建设,影响了会展业的做大做强。
会展经济在西方已有200多年历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国家在积极支持会展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为会展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强法规建设,尽快出台会展业管理办法。地方政府亦应制定与其相对应的、操作性强的地方法规,使会展业的主管部门有法可依。有关职能部门应适应市场化运作的需要,在规范市场准入,监管市场方面出台新的法规,从根本上扼制无序竞争。会展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增加行业自律,提高展会质量。要培育扶植会展业的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拉大会展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品牌展会。还要尽快把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现代化展览场馆落在实处,缩小西安与其他会展城市间的差距,早日把西安建成西部的区域会展中心。
来源: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