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撞车”事件能否通过一纸“排期保护通知”化干戈为玉帛?日前,深圳市贸易工业局下发了《关于实行品牌展会排期保护的通知》,试图为本地的16个展会包裹一层“行政外衣”,这些受保护的展会都是展览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本地名牌展会,如高交会、文博会、消费品采购大会等。对于这一纸《通知》,业内声音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一举措可以保护展览业的知识产权,促进会展业的良性发展;但也有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用行政手段保护个别展会,并非有利于市场竞争。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深圳市规定的16个品牌展会在会展中心、高交会中心展馆拥有排期的优先选择权,即这些展会举办前的60日和举办后的45日内,以上展馆不得安排与其在名称、内容等方面相同或类似的其他展会;如果展会排期产生争议,当事人不能自行解决的,可提请贸易工业局协调。
此《通知》一出,贸易工业局首先解决了将在今年10月举办的一起钟表礼品展的“撞车”事件。尽管部分展界人士提出此举有“封杀同类展会”的质疑,但深圳贸易工业局贸易市场处副处长李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通过行政手段把深圳自己培养的品牌展会保护起来,扶强扶大,这对深圳展览业来说是件好事。”在李岚看来,优先保护并不等于“垄断”,行政保护不等于“封杀”同类展会。
商务部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应丽君告诉记者,国内目前还没有关于会展品牌保护方面的相应法规,也不可能出台这样的规定,否则就是市场经济的倒退行为。关于业界所关注的“展会档期安排”问题,在国外是一个市场行为,通常由举办方与场地出租方之间谈判。当产生档期冲突时,场地商和协会会尽最大努力进行协调,政府并不会做出任何的干涉。
事实上,政府的任务应该是提供公共服务,而非破坏市场规则。广州会展产业研究所所长刘松萍认为,国内的会展产业刚起步,市场环境和机制都不健全,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市场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调节。
刘松萍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从1933年始举办至今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及面料展览会”,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服装展览会。展览同期同样也有多个服装展在附近的酒店宾馆举行,但这样的“搭便车”现象被视为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如果政府用行政手段来调节反而会遭到投诉。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深圳出台的这份《通知》之所以受到关注,在很大程度是因为相关行政部门在处理展览纠纷时根本“无法可依”。据了解,展览业目前可供参考的相关法律只有1997年制订的《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然而现在的展览环境与当时已大不相同,不少情况都未被列入其中。与这部极其简单的全国性法规相比,各个省市展览协会自行规定的相关行规,虽然会对同题材展会的展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由于多数并不是行政部门出台的文件,所以约束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