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化纤业逐渐开发高附加价值的差异化产品
2005-11-29       中国聚合物网
    
    据台湾中央社台北二十六日消息,为与中国大陆大量低价纤维产品形成市场区隔,台湾人造纤维业者逐渐加强开发高附加价值的差异化产品。根据人纤公会调查,台湾业者多已积极转型,突破一般规格品的生产条件限制,近年更以台湾为研发基地,持续不断研发新产品以维持国际竞争力。
  台湾人造纤维业者赴中国大陆投资化纤厂主要着眼于中国大陆庞大的纺织品加工及内需市场潜力。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ITIS计画指出,台湾聚酯丝内销比重高达80%,主要供应台湾下游加工丝与布厂,在下游客户陆续外移中国大陆后,基于市场拓销与分散风险考量以及满足中国大陆人造纤维内需市场的急速成长,大幅扩充产能,延伸生产基地至中国大陆,以配合下游客户快速供料。
  1998年起,包括远东纺织、新光合纤、南亚等上游化纤业者均先后前往中国大陆设置化纤及织染一贯作业厂,主要是着眼于搭配台湾纺织下游厂商于中国大陆建厂进料,并藉由一贯厂的设立达成向下游织布、染整供应链的整合,使企业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布局的目标。
  不过,此波投资热潮主要趋向于市场导向,而非生产因素所主导,与前波中、下游纺织业者为追求低廉的劳工与土地成本而外移中国大陆有所不同。
  根据ITIS计画资料显示,台湾人造纤维产品比重最高的聚酯丝产销自1996年至2004年间,每年自给率皆已达到100%,但因供需缺口逐年增加,为去化多余产能,即使中国大陆上游纤维所需原料匮乏,庞大的内需市场潜力仍成为吸引台湾人纤业者前往投资设厂最大诱因。
  此外,台湾聚酯丝产品近10年来的内销量比重由1999年的89%,逐渐降低到2004年的79%;相反地,外销量比重则呈现稳定增加的现象,尤其近3年来成长速度加快,若以1999年为基期比较,则2004年人造纤维产品的外销量比重成长约67%。
  纺织综合研究所表示,近年来台湾的人造纤维生产量超越需求量越来越多,供需缺口逐渐扩大。目前人造纤维产量稳定维持在300万公吨以上,而需求量在1999年后逐年缓慢递减,至2004年为止的人造纤维需求量约190万公吨,因而台湾人造纤维产量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仍至少有110万公吨以上的产量须藉由外销市场去化多余产能。
  业者指出,除中国大陆具有庞大市场商机外,人造纤维业为中国大陆的重点产业,不少大型人纤厂近年产能持续不断开出。1990年以来至今,中国大陆人造纤维产量已呈跳跃式成长,成为全球人造纤维生产重心,在大量生产经济规模下,已使大宗化规格产品形成激烈价格竞争,这将严重影响台湾人造纤维业者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拓销与经营。
  纺织综合研究所表示,台湾业者为与中国大陆大量低价纤维产品形成市场区隔,必须在目前研发上的利基点加强开发高附加价值的差异化产品。
  根据ITIS计画研究发现,近年来台湾人造纤维在细度、功能性及稳定度等产品差异化上持续研发精进,现今差异化产品占产量比重高达50%,显示台湾人造纤维厂的竞争力在于差异化纤维产品的快速仿制能力,利用各种纤维改质及加工技术研发各种纤维,产制不同布料与功能的差异化产品,从而快速量产。
  整体而言,台湾人造纤维业者近年来多已积极转型,突破一般规格品的生产条件限制,积极研发新纤维产品。目前每年台湾研发的新产品逾70项,足以显示台湾人造纤维业者近年以台湾为研发基地,持续不断研发新产品以维持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丁玲)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台湾化纤业逐渐开发高附加价值的差异化产品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仪表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行业专用测试仪器
通用化学化工测试分析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