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快评
我们现在批评现行院士制度的弊端,并不是要否定院士们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院士当中的确存在学术腐败的行为,甚至还有参与商业骗局、商业炒作的。
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选举举国瞩目,近几年也总要闹出点新闻。2001年出了院士候选人做广告的新鲜事,2003年则是有几十名部级官员成了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让人担忧工程院是否会成为“高官俱乐部”。2005年院士选举结果还未正式公布,却又传来了中国科学院前院长周光召院士等老院士抨击现行的院士制度,乃至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取消院士制度的报道。
要求取消院士制度其实并非新闻,两年前有个教授还为此做了项专题研究,据称比较了各国院士制度,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院士制度不废除,中国的学术大师、工程大师即不可能产生;中国的院士制度已成为创新、高层次创新的天然屏障。”
这种危言耸听,如果在杂文、随笔中说说倒也罢了,作为学术研究的成果提出来就很奇怪了。要求废除院士制度的主张过于极端。既然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那么有院士也未尝不可。就算废除院士名称,恢复到以前的学部委员称号,或像有人建议的那样改叫会员,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并未触及院士制度的根本所在。
所以院士制度没有必要废除,但是院士制度应该改革,因为现行的院士制度的确存在很大的弊端。最重要的一条是,目前院士的权力太大,地位太高,尤其是在某些省份,更是把院士捧上了天。有的部门甚至硬性规定重大科研项目必须由院士主持,这非常不利于学术自由,是造成某些中国科技界学术腐败的一个因素,也是高官、企业家纷纷都想当院士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向美国科学院学习,把院士当成一种没有什么实际权力的荣誉称号,最多作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咨询顾问,而不应该和学术权力、科研项目的具体运作挂上钩。
院士选举制度也应该有所改革。目前新院士的产生方式是先由归口初选部门推荐,汇总到科学院、工程院后组织评审,最后由差额无记名投票产生。这种选举方式导致出现了各个机构包装院士候选人、为院士选举大肆活动、造势炒作的不正当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对院士实行“会员制”、“俱乐部制”,改由多名院士在内部推举候选人,然后投票选举,不再让其他机构掺和进来。
每两年两院都要各选出几十名院士,院士选得太多太滥,也是当前院士制度受诟病的一个原因。如果中国科技界像美国科技界那样人才济济、大师辈出,那么为避免野有遗贤,多选一些院士当然可以。但是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在中国科技还相当落后、科研人员整体水平较差的情况下,如此频繁地选院士,必然是新院士的质量一届不如一届,导致院士的贬值。有的院士候选人要为自己做广告,说明他们在学术圈里没有什么名气,也正说明院士的贬值。不少新一届的当选院士是“回炉”候选人,前一届竞选过了没选上,难道两年的时间就足以使其学术成就有了大的改观?恐怕是因为这一届没了竞争对手才选上的。要改变这种滥竽充数的状况,可以延长院士选举的周期,比如改为每五年选一次。或者干脆向某些国家的科学院学习,对院士采取定员制度,一旦满员就不再选,只有在老院士去世或退休了,有位置空出来了再补选。
我们现在批评现行院士制度的弊端,并不是要否定院士们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院士当中的确存在学术腐败的行为,甚至还有参与商业骗局、商业炒作的。还有的院士当初就是靠弄虚作假评上的。我知道的这种例子就有十几例,每一例都有确凿的证据并且公布过。但是科学院、工程院虽然有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学术道德委员会,对这些害群之马听之任之,不做调查、处理,这也是导致现在院士制度受质疑、院士名声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