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环氧树脂将为胶粘剂环保化出大力
2005-2-1       中国聚合网
        胶粘剂的环保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胶粘剂环保问题要做很多工作,仅就产品而言,专家认为环氧树脂将在胶粘剂环保化上出大力,应予大力推广。
  环境保护是保证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生存的关键。胶粘剂工业对环境的影响负有重大责任,及早采取有力措施是一种明智之举。首先需要转变传统观念,不能只图眼前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能只顾暂时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胶粘剂工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注意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新的贡献。从技术角度看,首先要发展环保型胶粘剂。所谓环保型绿色胶粘剂,是指对环境无污染,对人体无毒害,符合“环保、健康、安全”三大要求的胶粘剂。为了避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低污染或无污染的环保型胶粘剂已势在必行。其发展方向是水性化、固体化、无溶剂化、低毒化。 
  水性化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胶粘剂的水性化就是以水为溶剂或分散介质制得水基胶粘剂,由于不用有机溶剂,从而杜绝了溶剂污染。但是,不是所有水基胶粘剂都无污染,如脲醛胶和107胶也是水性胶,污染却很严重。而水性环氧树脂胶粘剂是污染最低的,它以无毒害、不污染而倍受青睐,但其不足之处是干燥速度慢、耐水性差、防冻性不好。应当增高固体部分、加快干燥速度,采用交联方法,提高干燥速度和耐水性,以扩大它的应用。 
  无溶剂化是又一个发展方向,也是体现环氧树脂胶优势的又一个领导人。无溶剂化系指胶粘剂中不含溶剂,因无溶剂向大气挥发,不会造成污染和危害。绝大多数环氧树脂胶都是无溶剂型产品。无溶剂胶品种还有厌氧胶、α—氰基丙烯酸酯胶、需氧改性丙烯酸酯结构胶粘剂、无溶剂聚氨酯胶、光固化胶粘剂都属无溶剂型品种。 
  固体化是又一个重要的产品替代方案。胶粘剂的固体化是以固态形式使用,如热熔胶、热熔压敏胶、水溶粉状胶、反应型棒状胶、办公用固体胶棒等,在涂布和粘接过程中都无挥发物放出,完全没有环境污染。国外推崇使用粉状胶,具有性能稳定、无环境污染等优点。美国 CP胶粘剂公司生产了一种环氧树脂粉,本身含有固化剂和填料,无气味、无污染、无毒害,用作优良的通用型木材胶粘剂。美国还生产了一种环氧胶棒,用于应急修补、堵漏非常方便。国内已出现一种高强优质的新型粉状环氧基胶粘剂],加水混合后成为聚合物分散体,具有突出的粘接性、耐水性和耐老化等。 
  低毒化是一项重要原则。溶剂型胶粘剂干燥速度快、耐水性好,虽污染和毒性较大,但目前尚不能完全被水基胶粘剂取代,可采用低毒或无毒溶剂,如环己烷、醋酸乙酯、丁酮、1,1一二氯乙烷、碳酸二甲酯等,制成无毒或低毒的溶剂型胶粘剂,国内市场己出现了鞋用无“三苯”聚氨酯胶粘剂、鞋用无“三苯”接枝氯丁胶粘剂、无“三苯”SBS型特效万能胶。值得提及的碳酸二甲酯(DMC)是一种新兴优良的低毒性溶剂。日本已用DMC作为制备溶剂型胶粘剂的主要溶剂,目前国内已形成规模化生产。 
  解决胶粘剂环保问题还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新工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生产环境友好的胶粘剂。解决胶粘剂的环保问题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制订胶粘剂的环境质量标准,加强监督,严格管理,不达标者不准生产、不准销售,限制“三苯”胶的生产与使用,限制“三醛”胶的游离甲醛含量,限制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限制氯化溶剂的使用。同时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环氧树脂胶等优秀环保产品的成本,使之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
 
查看评论】【大 中 小】【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环氧树脂将为胶粘剂环保化出大力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仪表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行业专用测试仪器
通用化学化工测试分析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