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胶价14年暴涨10倍 版纳毁林种胶致生态恶化
2008-7-11       中国聚合物网
    
    核心提示:“家里30亩橡胶林全部开割,一年能挣10多万元。”景洪市嘎洒镇南联山村村民梅乐说,橡胶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支柱产业。7月2日-4日,记者从景洪市景讷乡到丫口寨沿途,看到0.3-2米高的橡胶树占满了一个又一个山坡。距贺孔村村公所仅2公里的山坡上,一片树木倒在新种的橡胶苗旁,被焚烧过后焦黑的树干和翠绿的胶苗显得很不协调。在毁林种胶背后,是1994年国内橡胶价格才2000多元/吨,到今年7月初已达到2.76万元/吨,14年翻了10多倍!
 
    从贺孔村村公所到丫口寨沿途山坡上,两三米高的橡胶树随处可见。在离贺孔村不到2公里的公路旁,成片被砍的树木焚烧后横七竖八地堆在山坡上,烧焦的木头下边是一排排新种的橡胶苗。
 
    在丫口寨周围的大长山、坝兔山有近万亩土地,原本长着茂密的树林,现在也都被新种的橡胶林替代。在小勐养国家级保护区对面的大长山上,40多棵20多米高、比水桶还粗的大树已惨遭剥皮,但从远处望去,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很难发现树下面已被种上了橡胶苗。
 
    “这些胶林都是外地公司老板来承包土地后种植的。”丫口寨的村民刀老三说,这些公司为了在承包范围内种更多的橡胶树,先把承包地里不起眼的小树砍掉,再把大树根部的皮剥了,让他们慢慢枯死,然后顺理成章地砍掉,最后放火把灌木丛和荒草烧死以方便橡胶生长。
 
    3个月前从景谷来大长山的胶农老刀说,他帮一位姓刘的老板管理130多亩胶林,一个月有1100元的收入。离老刀住处不到100米的山坡上,还有被火焚烧过后的印记,只有十几棵20多米高的大树耷拉着发黄的叶子稀稀拉拉地站着。
 
    在大长山、坝兔山,每一个山头都有一两处临时搭建的房屋,里面住着像老刀一样的胶农。从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电视接收器及周围的菜园不难看出,这些来自临沧、景谷等地的胶农在此生活的时间都不短,有的还喂养了猪和鸡鸭来改善生活。
 
 
    推手:价格暴涨,种1亩橡胶可赚2000元
 
    “现在云南橡胶的市场报价每天都在变,一天要上调100-200元/吨。”昆明云垦商贸有限公司的赵先生介绍,近年国内轮胎行业对橡胶的需求加大,而今年受冻害天气和病虫影响橡胶产量下降,7月初价格已达到2.76万元/吨,开割后现货趋紧,价格有望冲高至3万元/吨。
 
    “1994年胶乳价格不过2000多元/吨,到2000年翻了3倍达6000多元/吨,而今的价格已是当初的10倍之多。”赵先生感慨,橡胶价格一路高企,一方面加大了下游轮胎企业的采购成本,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农民的种胶热潮。
 
    俗话说靠山吃山,但大圆子寨的村民魏中祥在开垦自留山种橡胶时却称,8亩树林种胶前他没敢卖一棵树,因此自留山对他谈不上经济效益;而种成橡胶林后一年保守估算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按照标准面积测算,一亩地可种33棵胶树,一棵胶苗成本只要3元左右,土地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算上打坑费用,8亩林地的投入不到800元。如管理得好,8年左右就可开割,刚开始每亩胶林可收90-100公斤干胶,即使按去年开荒时的胶价算,一亩也有2000元的收益,一年能收入1.6万元,除了肥料农药成本开支,最少也能挣1万多元。
 
    在大长山和坝兔山,外地人承包的橡胶林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这些树一两年后能卖50-80元/棵,到开割时每棵能卖200多元。”丫口寨的刀老三称,只要圈了土地,有些地方甚至打好橡胶坑就能卖50元/个。
 
    而种植橡胶比较早的嘎洒镇南联山村村民梅乐介绍,他改种橡胶后连牛羊都懒得养了,现在30多亩胶林都处于盛产期,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后果:森林被毁,村民8.6公里外找水源
 
    7月2日下午天阴沉沉的,暴雨降临,在外干活的人们急匆匆地往家里赶,丫口寨村民福生的媳妇却忙着从屋里往天井搬坛坛罐罐准备接雨水。福生说,很多村民家里的水龙头已很久没有流过自来水。由于缺水,整个寨子60多户村民一分为三,散落在大山深处有水源的地方,邻里串门要走上半个小时,而种在地里的谷子要补两到三次苗才有收成。
 
    丫口寨原来的自来水管已失去了作用,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政府投资了20多万元,在8.6公里外的地方重新找到水源并铺设管道,记者采访时新铺的水管尚未通水。
 
    丫口寨周围的大长山、坝兔山与小勐养国家级保护区只隔了一条景讷河,曾经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是野牛、大象、黑熊、蟒蛇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林子里还有金钗、石斛等珍贵中药材。但近几年这两座山上近万亩土地已被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替代,中间即使存在的原生态林木也被盗砍滥伐后种上了橡胶。
 
    “天然林虽可恢复,但生物多样性却不可挽回。现在胶林遍布村寨周围,其生长需要农药支持,生态环境已严重受到影响,原来常见的野牛、水鹿等野生动物已难觅踪迹,就连寨子里人畜饮水也成为大问题。”
 
    “现在只有大象每年迁徙时还来光顾寨子,去年还在河边吃了一位老乡的稻谷。”森林没了,竹叶没了,大象在迁徙途中没有食物,不吃庄稼吃什么?”刀老三认为,寨子里缺水和周围大面积种植橡胶不无关系。
 
    据中科院勐仑植物园的研究表明,每亩天然林每年可蓄水25立方米,保土4吨,而每亩产前期橡胶林平均每年造成土壤流失1.5吨,开割的橡胶林每年每亩吸取地下水量9.1立方米。在民间甚至有一棵橡胶树就是一台小型抽水机的说法,对水资源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单一经济林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害的隐患难以防范,会导致橡胶白粉病、蚧壳虫病频繁发生。
 
    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肖桂秀称,如果不顾原有环境条件,在海拔超过1100米的高寒山地种植橡胶,不仅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造成开垦地土层变薄、变瘦、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山洪爆发等生态破坏。一份公开的气象资料也表明,在景洪、勐海和勐腊几个橡胶主产区,年平均雾日数从上世纪70年代的115天、128天和159天,锐减到2005年的30天、97天和98天。
 
     林业局:严厉查处毁林行为
 
    “未经林业部门审批的砍伐行为肯定是犯法的,林业部门肯定会联合森林公安对此进行严厉打击和查处。”景洪市林业局副局长苏光荣表示,针对最近出现的毁林种胶现象,政府已多次下发《关于对毁林开垦有关问题处理和规定的通知》,对国有林地和集体林地,及村民的轮歇地的开发和利用作出规定。
 
    根据丫口寨的村民反映的情况,林业部门已展开了调查和取证。但是全市930万亩森林只有25名森林干警巡逻值勤,而最大的难题在于大部分农民都是在自留地上种植橡胶树。“虽然砍伐树木属于违法行为,但村民有权自主选择在自留地上种何种作物;再说种植橡胶也符合国家橡胶产业的发展,政府不能横加干涉。”苏光荣说,法律法规的自相矛盾,给调查取证带来了很大困难。
 
    他表示,近期将公布查处结果,被认定滥砍树木种植橡胶属实的公司或个人,林业部门将单方面终止土地租赁合同,并由相关部门追究其法律责任。
 
    目前,当地政府针对毁林现象,正在加快林改工作,以达到造林还绿的目的。苏光荣介绍,景洪市自1998年实行天保工程以来,全市境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热带雨林和省、州、市的保护区天然林的面积基本没变。目前景洪市的森林覆盖率达84.5%,其中原始天然林地覆盖率达81.6%,灌木林达2.8%,均高于国内和省内水平。
 
    农业局:引导发展林下经济
 
    天然橡胶产业是景洪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平均每年递增3万亩左右。截至2007年年底,景洪市橡胶种植面积达108万亩,其中个体、私人种植面积近10万亩。
 
    “国家级、省、州、市划定的自然保护区、村民的水源林及龙山都不准开发种植橡胶。”景洪市农业局橡胶茶叶产业办主任李跃林介绍,海拔超过950米、坡度大于25度的林地就不适合种植橡胶,在一些高海拔的高寒山区种胶,更不能带来收益。
 
    “大面积种植橡胶无非是为了扩大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景洪市农业局副局长岩伍说,为了控制滥砍滥伐等毁林现象,景洪市从2003年就开始强调维持现有橡胶种植面积,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现有橡胶林下经济作物——红魔芋和石斛的种植,以提高村民收益。目前在嘎洒镇南连山一带对橡胶林间套种红魔芋和石斛等作物试点中,套种红魔芋的橡胶林每亩可增加1000多元收入;套种石斛的橡胶林每亩收益能达到5000元左右。按现有橡胶林面积计算,农民收入可以翻上一番。
 
    “套种经济作物不但可以增加收益,还有利于水土保持。”岩伍表示,红魔芋的套种技术现在已经成熟,准备在全市范围内大面积推广;但套种石斛的技术因缺少经费和产业政策支持,还需等待时机。(记者李佳健)
 
    链接:“生态州长”解读版纳橡胶种植之惑
 
    刀林荫:我必须对环境问题负责
 
    1948年钱仿舟、李宗周等一批爱国华侨带着橡胶强国的愿望,从国外肩挑马驮运回2万多株橡胶苗,定植于橄榄坝,即现在的景洪市勐罕镇“版纳胶源”,这批橡胶现在还有28株存活。1951年8月31日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00次政务会议,将橡胶定位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必须争取橡胶自给。
 
    据介绍,从1951年到1953年,国家林业部组织了中外专家、学者近千人,对云南进行广泛考察,得出“车里(景洪)、镇越(勐腊)等县完全有条件植胶”的结论。自1956年起,国家决定在云南建立国营农场20个,发展橡胶种植100万亩,紧跟着数万屯垦戍边大军从全国各地来到西双版纳。
 
    如今,在勐腊县的著名茶山、古茶源头地之一的易武,当地的许多百姓把自己有限的生产资料转向利润丰厚的胶林。易武乡纳么田村已开发了5000多亩胶林,村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3000元。勐腊、勐仑、景洪等地,许多农民对“胶产业”的乐观指数都达到一个峰值,“以前我们还留点地种包谷、土豆之类的,现在基本上都不种了,有些地方连猪牛都不养了。”
 
    西双版纳州州长刀林荫说,现在全州的胶林面积已达330万亩,在取消农特税之前的2003年,胶产业为当地提供财政收入2.1亿,占当年全州财政收入的近一半。她表示,西双版纳州对橡胶产业发展很谨慎,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遏制橡胶产业的无序发展、惩治林业腐败、停止土地承包流转,尽可能减少胶林产业的负面影响。她还给出西双版纳近几年出台的关于橡胶产业的政策列表:
 
    2000年,政府决定控制面积,在原有橡胶面积基础上提高科技,减小农垦和民营的产量的差距,进行提质增效。
    2002年,胶价上涨,农民普遍在轮歇地上种胶,面积从30亩至100亩不等。农民之间也相互租富余的轮歇地,国营农场的一些工人开始进入村寨租地种胶。与此同时,来自外省的商人也进入西双版纳圈地种胶。
 
    2005年,政府强制各乡镇不准扩大橡胶种植面积;2005年底,政府采取停止土地流转的政策。
 
     2007年,继续实行严格的天然林、水源林、国有林、集体林的保护政策,同时在部分乡村试点,进行生态补偿费的收取,进行公益林建设。
 
    “橡胶问题对我来说最主要的不是经济问题、‘三农’问题、国家战略物资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态问题,我必须对西双版纳的环境问题负责。”有“生态州长”之称的刀林荫说,“现有的胶林已发展到330多万亩,接近当地生态承载能力的极限。现在云南各地正在推行林权制度改革,而该改革中规定的‘山有其主,主有其责’等内容,在西双版纳实行存在突出矛盾:如按照改革推行,将被全部种上橡胶树。因此,目前当地政府对国有林、保护区、集体林、水源林不纳入林权制度改革范畴,并严格看守保护‘一区两林’。”
 
    她介绍,在进行橡胶产业指导时,一些农户甚至拿出国家土地法,称自己可以随意处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轮歇地,州政府不得干涉。“30年承包期内,农民的土地处置自主权需要尊重,但是政府也要有计划地指导轮歇地的问题,扩大公益林,州政府试图通过政府从农民手中将轮歇地租回的办法,广泛在水源林区域恢复天然植被,但现实工作难度很大。”
 
    25年前,推广橡胶种植可让当地领导获得政治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在现今的政府中,橡胶这种植物充满了政治风险,成为一种挥之不去又充满诱惑的产业。
 
    “要知道,橡胶产业虽然在2006年对州财政的贡献仅仅是400万,它是28万胶农以及15万农垦职工的生计之本。我自小就生长在西双版纳,对大面积种胶带来的生态影响,我有切身感受。”刀林荫说。
(责任编辑:蔚蓝)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发表 对“ 胶价14年暴涨10倍 版纳毁林种胶致生态恶化 ”的评论. 标 * 号的为必填项目
姓名: * 电子信箱:
请您注意: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
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网任何评论,管理人员都有权保
留或删除其中的任意内容
· 您在本网发表的任何评论,本网
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
接受上述条款
评论内容: *
  推荐专场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塑料助剂 塑料机械
塑料制品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橡胶助剂
热塑性弹性体 炭黑
骨架材料 橡胶机械
橡胶制品 天然纤维
人造纤维 合成纤维
特种纤维 纤维助剂
纤维成型加工设备 纤维制品
复合材料制品 原材料类
涂料类 油墨类
胶粘剂类 设备类
建筑材料 医用材料
信息材料 分离材料
特殊用途材料 通用分析仪器
物性测试仪器
化学试剂 化工设备
无机化工原料 有机化工原料
合作网站: 中国塑料技术网            中国流变网            中国化学仪器网             化学化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