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发展 >> 正文

低分子量聚碳酸酯/聚丙烯合金材料的研究

时间:2005-09-27
关键词:分子 聚碳酸酯 聚丙烯 合金 材料 研究 来源: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

温变英 于建 马泽仁
(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研究所,北京,100084)

    近年来,随着世界电子工业和其它制造业对薄壁、长流程制品需求的增长,低分子量聚碳酸酯(PC)走俏市场。然而,随着分子量的降低,PC材料在流动性显著提高的同时,其宝贵的耐冲击韧性却大幅下降。例如,通用级PC的缺口冲击强度值一般在600J/m以上,而低分子量PC的缺口冲击强度值只有几个J/m,故如何保证材料在保持足够流动性的前提下,大幅度地提高其冲击韧性,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此外,再生利用以PC光盘等为代表的低分子量制品和一般分子量PC制品废料(其分子量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采用各种技术对低分子量PC进行合理的改性以提高其物理机械性能,尤其是改善其冲击韧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与迫切,其中合金化方法因经济实用而被广泛采用。在为数不少的PC合金中,PC/PP合金因其价格成本低廉、适用面广泛,在将来的应用上将具有一定的优势,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然而从合金化技术角度而言,由于PC与PP的结构和性质相差较大,其合金的制备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国内外对这一体系的研究,特别是针对低分子量PC基体展开的研究还十分有限[1,2]。本课题以低分子量PC为基体,选择PC/PP这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共混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C/PP合金,并对该不相容体系的界面作用与增容原理、损伤机制与增韧机理,形态结构与性能等进行了研究。典型合金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形态结构分别如表1和图1所示。


    本研究用主要原材料PC,牌号H-4000,由日本三菱工程塑料公司提供;PP,牌号340,盘锦天然气化工厂制造。增容剂自制,协同增韧剂为市售。
    实验结果表明,几种合金材料的加工流动性能良好,在保持一定拉伸强度的情况下,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总体来看,双组分接枝增容剂的增容效果优于单组分接枝物,加有协同增韧剂体系的力学性能最佳。我们认为,本研究所制备的增容剂在体系中的作用有二:其一是对分散相形成界面包覆,其二是通过其所含的功能性基团与PC的端羟基发生化学反应以加强界面作用力。由于双组分接枝增容剂的接枝率及接枝效率高于单组分接枝增容剂[3],致使其界面作用效果提高,从图1的SEM照片也可以看出,2号样的分散相粒子不仅粗大,而且分布不匀,表明其界面张力较大;而3号样的分散相粒子明显细化,且分布均匀,说明其界面张力已明显降低。小而均匀的粒子形态不仅有利于应力的分布和分散,同时其表面积的增加导致其界面脱粘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故在同等条件下,材料的耐冲击性能显著提高。协同增韧剂在本体系中的主要作用是进一步降低界面能,促进多相体系的界面相容。如图1中4号样的SEM照片所示,由于协同增韧剂的加入,体系的界面能进一步降低,分散相粒子的形状已由球形转变为椭球及类纤维形,这种结构使得粒子在受力时除了界面脱粘外受到了更多的牵伸,也就消耗了更多的能量。从实验数据可知,适量协同增韧剂的加入可使材料的冲击和拉伸性能得以同步提高。在多数试样的拉伸测试中,我们都观察到了明显的屈服现象,故推测材料的损伤机制应为分散相应力分散,界面脱粘,粒子牵伸以及基体应力屈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1] 日本出光石油化学公司,聚碳酸酯应用技术发展报告,2003
[2] 阳范文,赵耀明,聚碳酸酯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塑料,2001,15(3):27
[3] 陈年欢,谢续明,李松,多组分单体熔融接枝聚丙烯及其性能研究,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11(1):111


论文来源: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