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石油枯竭 纺织业界寻找新原料
2010-11-2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石油 纺织 原料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院长王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服装价格的上涨,主要是最近几个月来棉花等原料的涨价引起的。

  中国棉花协会发布的最新行业警示指出,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国际棉花价格均快速大幅上涨,屡创历史最高水平。10月27日,中国棉花进口指数达到152.47美分/磅,比年初的82.18美分/磅,上涨70.29美分/磅,增幅达85.5%。

  中国棉花协会棉农合作分会指出,我国棉花总产量今年较去年有小幅下降,而纺纱产量及纺织品服装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棉价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刷新纪录”。

  最近一段时间,温州“炒房团”变身“炒棉团”的新闻,让公众对持续走高的棉价有了更深的印象。但一般人不容易想到,油价也会切切实实影响到自己身上的一丝一缕。

  对于天津工大纺织学院党委书记张健飞教授而言,油价的每一轮上涨,都会使他联想到家人的衣服鞋帽。他说,化纤服装在服装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化纤全部是从石油里提炼的。当石油资源变得紧缺,化纤产品的生产必然会受到影响。

  王瑞告诉记者,伴随着石油储量的枯竭,化学纤维日渐减少,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纺织业界正在努力寻找各种纤维原料,以取代化学纤维。

  油价牵动着纺织界的神经,一方面体现在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原料供应上。11月22日,在天津工业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祖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纺织学术论坛上,纺织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指出,由于石油化工原料渐趋枯竭,纺织纤维原料供应缺口很大,“必须另觅资源”。

  化学纤维是纺织纤维中的主力。2009年,全球天然纤维(棉、毛、麻、丝等)总产量为2760万吨,化学纤维总产量为4625万吨。到2050年,人类需要的纺织纤维原料预计增加到2.5亿吨。

  但也是在2050年,全球石油可能就将枯竭――这是11月8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两位经济学家发表的预测结果。

  姚穆认为,这不是危言耸听,所以今后纺织纤维原料供应的缺口是很大的。拓宽纺织纤维原料是纺织业当前面临的任务。

  一旦失去化纤,无论怎样努力加大天然纤维的产量,也很难满足人类的需求。更何况,棉花等天然纤维原料的生产不会无限扩大。姚穆指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2亿,人口暴增将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有限的耕地会更多用于种植粮食。

  姚穆建议,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培育新品种,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等不产粮食的土地上,种植可产生天然纤维的植物。

  “中国已经启动一项工作,要培育新的棉、麻和桑树新品种,使用了转基因技术。”他说。

  姚穆说,喂蚕余下的桑条、榨糖后的甘蔗渣、玉米(2274,-37.00,-1.60%)秆等废弃农作物的资源,以及竹材、海藻、蟹壳、虾皮等,都可提取出纤维素,作为再生纤维的原料。比如海藻在被提取碘之后,海藻酸可以提取出来,做成海藻酸钠,进行纺丝。

  据他介绍,中国利用醋酸细菌生产的纤维素,年产量已达2.5万吨,这是人们常见的醋长了“白毛”之后,提取出来的物质。

  姚穆还认为,在开发新型非棉纤维来代替棉纤维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废弃纺织品。全球每年废弃纺织品在3000万吨以上,不用就会变成环境污染物。当然,再生利用的难度不小,成本较高。目前,已有少数企业进入了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的市场,有的企业把旧塑料(11610,-610.00,-4.99%)瓶切片、纺丝,制成了服装面料。

  福建海东青新材料集团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该公司生产的无纺布,有一部分可用于制造服装和鞋类产品。该公司执行总裁粘伟诚介绍说,公司的生产原料基本都是废弃的塑料瓶。

  据台北科技大学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姚兴川介绍,在台湾,回收废弃的饮料瓶或聚酯废纱、废布,再生制成纺织品或成衣,是纺织与成衣产业环保再生模式中最广为人知的形式。

  姚兴川教授说,台湾本地不产任何可以织造和产业化的天然纤维,几乎全靠进口。但是台湾有几家化纤厂专门收集塑料瓶,切片、抽丝。很多废弃物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用到纺织物上,但有时回收的成本比较高,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的鼓励。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