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塑料 >> 新品速递 >> 正文
像皮肤一样的塑料袋 助20多家企业新增34.7亿销售额
2017-4-25 来源:浙江新闻 点击
关键词:浙江新闻
  进入四五月份,气温回升,除了适合户外活动外,对吃货来说也是一种福利,比如,杨梅、枇杷、蓝莓、桑葚这些又好吃又营养的水果就要一波波来袭了。说到这里,笔者情不自禁留下了口水。
 
  然而,这类浆果虽好吃,却一个困扰浆果产业的共同性难题:难保鲜,运输难。就是说如果通过快递来邮寄或者多放一天,这些果子便不新鲜不好吃了,甚至腐烂变质。

像皮肤一样的塑料袋 助20多家企业新增34.7亿销售额

  就拿杨梅来说吧,再过两个月不到,宁波当地的杨梅即将上市,但凡采摘过杨梅的人大多知道,传统梅农在早上采摘完杨梅后,一般就近直接流通到市场进行销售,而部分需要长途贮运的在经过简单保鲜包装后再进行流通,但即便如此,为最大程度地保持杨梅新鲜程度,这一系列“采摘-运输-销售”的整个过程一般不会超过2天,否则杨梅就很容易变质。

像皮肤一样的塑料袋 助20多家企业新增34.7亿销售额

 而这意味着浆果不好网络销售,无法远途邮寄。吃不到新鲜货,这岂能忍啊!
 
  这不,近日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这项科技项目“特色浆果采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给吃货们带来了好消息!
 
  为什么能获一等奖?这项科技成果牛就牛在最大程度保持了果实品质,减少腐烂率30%—40%,使物流保鲜期延长2-3倍,解决了浆果产品采后易腐烂的瓶颈难题并成功面向行业推广和应用。
 
  目前,该项成果已陆续应用,帮助20多家企业新增销售额34.7亿元!

孙老师(左一)和同学们

    该项目由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协同参与完成。
 
  那么这个项目是怎么做到的呢?
 
  参与“特色浆果采后保鲜加工关键技术与应用”这一项目的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食品学院的孙金才教授介绍说,研究小组研建了一套实用的浆果保鲜关键核心技术。“我们在浆果品种选择、种植、培养、采摘、加工、包装以及最后的贮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入。”
 
  就比如拿孙教授主要参与的杨梅保鲜技术举个例子。他们研发的一种包装杨梅的塑料袋看似与普通的塑料袋没什么大区别,但却内有干坤,实质完全不同。
 
  孙教授说,这层运用特殊工艺的塑料袋就像是一层皮肤,它能够把包装袋中的不好气体排除,吸入放在塑料袋外用于制冷防腐的气体,从而延长保鲜时间。
 
  据了解,中国农学会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评价该项目: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该项成果已陆续应用于省内外等20多家企业、合作社,累计新增销售额34.7亿元,利润4.0亿元。“技术成果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成本低,有效提升浆果商品化保鲜技术水平,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
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邮箱:info@polymer.cn
(责任编辑:sh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
  • 相关新闻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