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塑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
塑料污染趋于严峻,治理需要各界合力
2018-10-29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
关键词:塑料污染

  近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有研究报告称首次在人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到500微米之间(一根人类头发丝,直径大概是100微米)。这项研究表明,塑料能够到达人体肠胃。

  在此之前,关于塑料污染,公开的报道已经够多了,但在人们眼里,到目前为止,这似乎还是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的问题。尽管近年不断有媒体披露,深海中的生物因为误食了漂浮的塑料而死亡,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塑料污染还远远不足以引来切肤之痛。

  现在,“塑料能够到达人体肠胃”,而且科学家进一步警告,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这样的研究结果,的确让人震骇。

  成本低、使用方便、容易加工制造、质轻、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塑料曾经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出的“最成功”的材料之一。而因为这些“优势”,又导致塑料在人类生活中的需求和产量都非常惊人,其中大多数还都是作为使用寿命极短的一次性用品。

  使用量巨大,而又随意丢弃,塑料垃圾因此大量产生,以至于如何治理现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18年世界环境日主题锁定塑料污染,呼吁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对抗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

  围绕塑料污染,各国政府都已经开始行动。中国的“限塑令”至今已实施10年,根据新的形势要不要改“限”为“禁”,当下正在深入讨论。最近欧盟一项提案则要求从2021年起,在欧盟范围内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餐具、棉签、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

  政府在行动,普通人能做什么?一言以蔽之,尽量减少使用塑料制品。这一点看似简单,实际却并不容易,因为它意味着需要对个人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做出一些改变。

  一个关于塑料吸管的调查见证了改变的难度。在绝大数场合,塑料吸管都不是非用不可,但人们就是喜欢用它,乃至在欧美,一些商家尝试推出竹子吸管等替代品的时候,这一习惯仍然很难改变。

  看来,治理塑料污染只有依赖于共治。政府、商家、消费者乃至社会组织,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可少。

  “塑料能够到达人体肠胃”的最新研究让塑料污染的严峻性提高了。显然,各方的合作和努力也因此需要更加真诚、坚实。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
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邮箱:info@polymer.cn
(责任编辑:sh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