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塑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
评|“限塑令”落地10年为何塑料袋仍在“野蛮生长”
2018-07-13 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
关键词:限塑令

“限塑令”已经实施10年了。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提出自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十年磨一剑,

“限塑令”施行10年,

效果如何?

中国公益组织和环保人士发起的行动网络与合作平台——零废弃联盟日前发布《限塑令十周年——商家执行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显示,目前,不少市场和超市仍在免费提供塑料袋,许多替代塑料袋的仍然是塑料制品,大部分塑料袋没有达到生产标准,而且由于网购、外卖等新服务兴起,塑料制品的使用大幅度增加。该报告认为,经过10年的实施,禁塑令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但是“限塑令”也并不是如一些人所戏称的沦为“塑料令”,中看不中用,而是确实发挥了一定效果。


日前有媒体报道,从2008年“限塑令”开始实行到2016年,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使用的塑料购物袋,共节约了约700亿个,平均计算下来每年大概节约87.5亿个。

值得一提的是,实施“限塑令”一年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字是,全国超市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2/3左右,减少塑料消耗约27万吨。

但从媒体披露的现状看,“限塑令”面临巨大尴尬,可归为三点:其一,限制了大型商超,“限不住”小摊菜店;其二,初期效果明显,但未几便一切如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报复性”反弹;其三,外卖网购成“限塑令”灰色地带。

一方面“限塑令”余威尚在,中央决心不减;另一方面“我行我塑”大行其道,且出现新问题。如何化解两者冲突?更准确地说,如何梳理“限塑令”的权威,特别是释放其威力,避免名存实亡?

遏制白色污染,清理不合规的塑料袋,出台“限塑令”固然重要,落实“限塑令”更重要,否则,设计再美妙的政令也会沦为银样蜡枪头。

“限塑令”执行不力,原因林林总总,一个重要因素是,塑料购物袋牵涉面极广——涉及几乎所有国人,还涉及大大小小的商超,特别是一些处于监管盲区的集贸市场。当国人已经享受到使用塑料袋带来的便利,当企业从产销塑料袋中获得巨额利润,当超市也从中赚得盆满钵溢,再让他们回到以往状况,所花力气极大,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

故此,推行“限塑令”,要充分估计实施难度,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特别重要的是,除了不留监管盲区之外,更应该针对新问题出台新措施,一旦政策滞后,即便再费力监管也难免事倍功半。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限塑令”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病灶,职能部门并未熟视无睹,也未听之任之,而是以问题为导向,集思广益,出招应对。比如,商务部制定了《绿色商场(超市)创建和实施评价细则》,将减塑的若干具体要求作为重点指标,引导流通企业积极减塑。在加快绿色包装标准化进程方面,除了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行包装简约化、减量化、复用化及精细化包装设计技术,还制定电子商务绿色包装技术和管理规范行业标准。生态环境部则表示,将不断加强执法监督,会同相关部门继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废塑料等废物加工利用小作坊、“散乱污”企业和集散地。

最重要的是,堵不如疏。

推进“限塑令”也考验职能部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如果奉行严管严罚的执法主义,不能说不起作用,但难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塑料袋受欢迎,是因为带给用户便利,塑料袋限了,性价比高的替代品出现了吗?

此外,担心塑料袋造成难以消化的污染,能不能出台政策推动废塑料回收利用集聚发展和清洁利用?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17年,全国塑料制品行业总产量7515.54万吨,像餐盒等塑料面临回收利用难的问题。

当然,身为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我们不必看“限塑令”执行不力的笑话,更不必心生抵触。塑料袋是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只顾着便利而忽略其危害,就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毕竟白色污染的代价一定会有人承担,我们不买单子孙会买单。由是言之,我们能不能少用乃至不用塑料袋,同时能不能自发监督塑料袋乱象?

“限塑令”10年,这是一个充满解读意义的重要节点。在盘点中找到经验,在总结中汲取教训,让“限塑令”更有力地彰显效果,不只是企业的事,也不只是职能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分内事。耐人寻味的是,早在2009年,国家发改委就表示,将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限塑成果。看来,真正巩固限塑效果,让“限塑令”有锋芒,我们还有太多功课要做。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
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
邮箱:info@polymer.cn
(责任编辑:sh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