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科学院: 动物研究所
链接地址: http://www.ioz.ac.cn/
内容简介:
【简介】
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

动物研究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国科学院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室和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二者分别发展成为昆虫研究所和动物研究所,1962年两所合并成为现在的动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2000年底有在职职工43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973”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攀登”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7名,博士生导师39名、硕士生导师24人。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体、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动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和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设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动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4个专业可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现有在学研究生和博士后137人,其中博士生89人、硕士生41人,在站博士后7人。

动物研究所的科学目标是,紧扣生物进化的主线,以分子生物学作为共用技术平台,围绕资源、农业和人口健康3个方面的国家目标,重点开展动物进化与分类、生物多样性与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农业重大虫鼠害的可持续控制、人类生殖健康与衰老4个创新方向的研究。着眼未来,在极端环境下动物的适应进化机制、生态安全、外来物种入侵及风险评估、生殖控制高新技术和动物克隆的衰老机制等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

动物研究所的科技体制构架为一主两翼。一主为从事“三性”创新的科研主体,包括4个研究中心,即开展动物资源战略性研究的动物进化与系统学研究中心、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服务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有害生物控制研究中心,解决人口控制和老龄化等人类健康问题的生殖健康与衰老研究中心。两翼分别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部,从事知识传播与普及的动物科学博物馆。

动物研究所有农业虫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有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507万号,其中鸟类标本6万余号,兽类标本近3万号,鱼类和两栖爬行类标本8万余号,昆虫标本360万号,其它无脊椎动物标本130万号;有总藏书量24.9万余册的种类较为齐全的专业图书馆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心,形成了科学研究与技术支持相结合的完整体系。

动物研究所2000年在研课题282个,其中新开课题113个,结题100个。在研课题中有:主持国家“973”计划人口与健康领域项目“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参加资源与环境领域项目“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的研究、农业领域项目“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成灾机理及调控基础的研究”和“遗传育种与克隆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人类生殖调控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动物志的编研”;承担国家攻关计划项目“农田重大鼠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草地虫鼠害防治技术研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DNA疫苗的研究”;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昆虫解毒酶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应用”的研究、“精原细胞带下注射核跨越发育研究”;主持国家“九五”攀登计划和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的“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7个;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研究方向项目3个。

动物研究所2000年获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获得专利授权7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各类论文296篇,其中SCI论文57篇,国内核心刊物论文132篇,国内其他刊物论文25篇,国外其他刊物论文13篇,科普文章14篇,论文集论文55篇,学术专著编著9部。根据中国科技情报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信息:动物研究所1999年发表SCI论文33篇,比1998年增长50%,在全国科研机构的排名由第39位升至第28位。

动物研究所2000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抗癌药物、胰岛素、解毒酶研制方面,已与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其他企业签定科技合作协议3项,协议金额1000 万元。所办公司2000年实现营业收入85万元,纯利润9.3万元,其中与其他企业合作,签定协议4项,合同金额40万元;同时为配合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公司改制,已通过有关部门的批准、评估、核准。
 网站纠错:  无法打开 名称错误 有病毒 内容违法 分类错误 其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