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分类
国内化工院系

北京: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有研总院)
【简介】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简称"有研总院")创建于1952年11月,是我国有色金属领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首批进入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和首批获得外贸经营自主权的科研单位之一,并做为独家发起人成功发行了有研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王淀佐教授任名誉院长,我国著名半导体材料专家屠海令博士为现任院长。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一所学科广泛、综合研究能力强、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和承担重大项目的综合性研究院。坚持"以科研为基础,以有色金属新材料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建成技工贸相结合的跨国经营的高科技实体"的办院方向。从事半导体材料、稀有及贵金属材料、稀土冶金及材料、有色金属复合材料、能源及相关材料、粉末冶金及特种材料、超导材料、选冶技术、分析测试、计算机应用及自动化、科技信息等多方面多层次研究。拥有半导体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国家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中心。
  建院四十多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3000多项,其中重大成果400多项。1979年以来,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5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发明奖60余项,省部级成果奖500多项。在各个发展阶段,为国民经济、国防军工、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极其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现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冶金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及有色金属冶金两个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涉及两个门类七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恢复研究生教育二十年来,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

北京: 矿冶研究总院(BGRIMM)
【简介】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建于1956年,全院集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科技产业三位一体,是我国以矿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1993年注册的“北京矿冶总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以独立法人资格进入国内外大市场。
本院的研究方向以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包括采矿工艺、矿山机械、工业炸药、爆破器材、矿山系统工程、各种矿石的选矿工艺 、选矿设备 、选矿药剂、火法和湿法冶金工艺、信息技术和自动化工程、计算机应用 、仪器仪表 、磁性材料及制品、金属复合粉末和新金属材料、植物胶、精细化工、环境工程、物质成分和工艺矿物、矿物材料及理化测试等。
目前,全院在职职工近17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0多人,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近300人,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9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2人、博士18人、硕士123人。本院下设 1个技术创新中心、10个专业研究所、1个工程设计院、23个公司(中心)1个进出口部,还有北矿磁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股)丹东冶金机械厂、北京钨钼材料厂、石狮设计分院。经原国家科委、计委批准,在本院设立了国家磁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此外,还设有国家重有色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有色金属商检实验室、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环境保护研究所和环境监测中心等机构。
40多年来,作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本院完成了数千项科研课题,覆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 共取得17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80余项获国家级成果奖,600多项获省部级成果奖,获国家授权专利150多项9(其中美国授权专利1项〕。

北京: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
简介】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一所以研究铀矿选冶和湿法冶金技术为主的,集科研教学、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研究院所。本院创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500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200余人。六十年代初,本院完成了核纯二氧化铀的简法生产,给后续工序提供了合格原料,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40多年来,为满足中国核武器及核电站对核燃料的需求,本院在铀矿选冶领域做了大量开发性、应用基础性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铀矿石的水冶工艺流程和选矿工艺流程,以及由工艺要求提出的专用设备和新材料、新方法,确保了中国铀水冶厂和选矿厂,以及天然铀纯化、精制厂的建设和生产。1998年底,拥有实验场地3320m2的部级铀提取冶金重点实验室建成并投入使用,现在正承担着大量的铀提取和纯化方面的课题。

多年来,本院与国内外科技界、企业界有着广泛的学术联系,曾两次筹办国际湿法冶金学术会议;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委托,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多批铀湿法冶金科技人才;先后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此进行讲学、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

从80年代初起,本院利用雄厚的技术贮备,发挥本院在湿法冶金、精细化工、有机材料合成、分析测试、环境工程等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走向市场,开发出了一批极具市场前景及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历年来,本院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4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32项。

近几年来,为适应科技产业化的需求,本院积极调整我们的科研和生产结构,注册成立了北京博瑞赛科技有限公司,将一些部门划入该公司内管理,以公司制进行经营运作。目前,本院设有铀工艺研究所、有机材料和湿法冶金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自动化研究所,划入博瑞赛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的有化工公司、水处理中心、环境工程公司和仪器控制公司。

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 (CISRI)
【简介】
钢铁研究总院创建于1952年,是原冶金工业部直属、我国最大的综合性钢铁冶金研究开发机构,根据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自99年7月1日转制为由中央企工委领导的国有大型科技型企业。钢铁研究总院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以及高、精、尖材料检测分析、产业化开发装备和技术,是国家首批颁发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

  钢铁研究总院建院48年来,在材料科学、冶金工艺与工程、分析测试与质量认证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尤其在功能材料、结构材料、高温材料、连铸技术、金属压力加工等诸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冶金精细品种工业性试验基地、连铸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非晶微晶合金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中国冶金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国家钢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均设在钢铁研究总院。建院以来,共取得3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包括73项国家发明奖,6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钢铁研究总院职工总数1972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及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有3个专业博士学位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权,并设有国家在产业部门研究院的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开发能力。

  多年来钢铁研究总院致力于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兴办了一批高新科技产业,形成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达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5月成功上市,成为国内新材料领域极具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上市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将建立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技术产业群,将逐步形成国家在冶金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基地,成为国民经济关键新材料的研发基地,一个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集团正在形成。

北京: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冶金工程是北科大优势特色专业学科,其下设的冶金物理化学和钢铁冶金两个二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设有有色金属冶金学科。冶金工程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全部学位的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研究流动站,还与美、德、日等国的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科学技术史专业于1991、1996年先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科学技术史(工学)专业博士点。为适应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2002年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成立了生态科学与工程系,增设生态学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和工业生态硕士研究生。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1人、学校422高层次人才4名,共有博士生导师33人,中青年教师中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并有出国留学、进修经历。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承担着大量国家重要科学研究任务,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研究和国内外企业合作科研等课题。学院曾两次得到过世界银行贷款资助,是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条件,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中心、激光测速、红外成像、数字显微图像、超高温差热分析、高温X射线衍射分析、高效燃烧、多功能真空熔炼等先进实验室。随着国家21世纪振兴教育计划的实施,办学条件还将会有显著的改进。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强调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尤其重视外语、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科学等工科通用课程的教学,本科生教学中上述通用课程课时比率已增加到80%以上。此外,在冶金专业课程中也大量引入了数学模型、仿真、数值计算、人工智能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