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分类
国内化工院系

中国科学院: 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简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实验基地筹备处,成立于1983年8月1日,为“七五”国家投资建设的大中型项目之一。1986年5月24日动工新建,1991年11月28日建成验收(核定总投资为6417.4万元,建筑总面积30382平方米,整个基地占地面积为80.1亩),国家验收后的基地即改用现名。

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内一个高新技术研究基地型科研单位,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的需要,确定以基因资源与基因组工程、基因调控和基因工程、蛋白质功能和蛋白质工程、微生物代谢和代谢工程、生化工程为重点发展领域,开展生物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坚持以生物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研究开发为核心,以强化转化、服务与孵化功能,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为重要目标,积极从事生物高技术的研究、中试、开发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标是创造一流的生物技术成果,培养一流的生物技术人才,成为充满活力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家级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是一个研究基地型科研单位,他根据中央和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的要求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市场的需要,坚持以生物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生物技术与工程的研究开发为核心,以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化为重要目标,积极从事生物高技术的研究、中试、开发工作。

中国科学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简介】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是原在上海的中国科学院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这些研究所和中心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单位共有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1900人左右,其中有研究员178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命科学研究基地,促进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现代农业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以及这些学科领域的高级人才训练和培养的基地。

目前,上海的生命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如国家攀登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载人航天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和一批院、上海市的重大研究项目,在国内有很强的竞争力。除圆满完成这些项目的研究任务外,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将有步骤地继续组织各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围绕前述重点研究领域,形成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院将支持这些项目的研究,并争取这些项目在国家、院或上海市立项,以争取国家、地方和院的支持。在一些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项目方面,将联合全国范围的研究力量,大力开展国际合作。

中国科学院: 青海盐湖研究所
【简介】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成立于1965年。是以当时中科院西北化学所为基础,与北京化学所、兰州地质所、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的盐湖专业组合并而成的。1966年, 刚成立的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并入盐湖所。该所是在著名科学家柳大纲、袁见齐等院士的倡导下,为研究开发我国的盐湖资源而专门设立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主要研究方向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盐湖地球化学、成盐元素资源化学和材料科学,相应开展地球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和提取冶金工程技术、无机材料科学、自然地理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在盐湖学科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

盐湖所现有职工3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0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0人。有博士生导师5人,具有无机化学博士授予权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地球化学硕士授予权。

盐湖所拥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21台套及众多实验、分析设备;有无机化工中试车间和东台、察尔汗、柴旦等野外工作站;有藏书和资料近百万册。

盐湖所长期以来从事我国盐湖资源研究,在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盐湖资源环境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综合学科优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学院实施西部科技行动的今天,盐湖所认真落实江总书记关于“发展盐湖科技事业”的指示,加速我国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进程,形成中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实现盐湖资源产品的精细化、高值化,为西部经济腾飞和环境整治作出贡献,使我国盐湖科技走向世界前列。

中国科学院: 理化技术研究所
【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6月,是由原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低温技术实验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相关部分组建而成,是以物理、化学为学科背景,技术创新与发展为主的研究机构。研究所主要从事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具有市场前景或国防特需的科技成果转化前景的研究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市场需求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以及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提供技术支撑。理化技术研究所理化技术发展中心与化学研究所分子科学中心、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中心共同构成中国科学院物质科学研究基地。

全所现有职工44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15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79人(正高级48人,副高级131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

理化技术研究所是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和硕士学位及应用化学硕士学位的授权单位,并设有博士后活动站。全所共有在学研究生127人,其中博士生78人,硕士生49人。在站博士后10人。

全所下设8个事业部:光化学及光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特种感光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三次采油技术研究中心、低温技术实验中心、人工晶体研究发展中心、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磁性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金属研究所
【简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创建于1953年,是中国著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基地。现任所长叶恒强研究员,是继李薰、师昌绪、徐曾基、李依依研究员之后的第五任所长。师昌绪研究员为名誉所长。
金属研究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学科方向的综合型研究所,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制备和加工工艺、及其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坚持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相结合、常规材料的改进提高与新型材料的研制开发兼顾、功能材料与结构材料研究并重的方针.不断为材料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成果。
金属研究所实行“一主两翼”的办所模式.即以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为主体,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一翼;另一翼为建立科技先导型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同时在上述三方面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金属研究所设有主要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材料的疲劳与断裂国家重点实验室、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原子像开放研究实验室、国际材料物理中心、辽宁省材料与氢重点实验室、沈阳市磁学与磁性材料青年实验室.以及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的高温合金与特种铸造、特种环境合金、钛合金、焊接、微晶与激光加工、磨蚀磨损与合金钢等研究室和技术室,以及国家金属材料进出口商品认证实验室,还建有新材料开发总公司。
金属所是国家高性能均质合金 工程研究中心和北方新材料研究与发展中心的依托单位,还是沈阳新材料中试基地和表面工程中试基地主建与共建单位,具有较好的将高新技术向产业转化的渠道。
经国家批准.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受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委托,编辑出版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材料研究学报(中文版)和材料科学与技术(英文版)四种学术刊物。金属研究所与美、英、德、日等30多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及著名科学家、企业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金属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近千名,其中研究员逾百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近250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薰、葛庭燧、师昌绪、柯俊、张沛霖、郭可信、庄育智、陈能宽、张作梅、程开甲、柯伟、沈天慧、王业宁、周邦新、梁树权、徐晓白、王景唐、叶恒强、李依依、胡壮麒、周本濂和闻立时等著名科学家也曾先后或正在所内工作。还有近200名在学研究生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金属研究所占地21公顷.固定资产超过亿元,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和设备,可为材料制备、加工、处理、检测及微观结构分析提供现代化的研究手段,并具备试制和小批量生产能力。图书馆藏书约10万册、中外期刊230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