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 |
国家重点实验室 |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研究方向】
稀土分离化学及功能材料
稀土固体化学和材料
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材料
稀土理论化学和功能材料设计
【知名人物/学术带头人】
徐光宪
徐光宪
徐光宪
徐光宪
【简介】
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稀土化学研究中心与无机化学教研室稀土发光材料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89年3月通过专家论证,同年6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列入世界银行贷款的"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子项目。1991年世界银行贷款到位,实验室建设正式启动。实验室本着"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的原则,在1992年12月成立并召开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1993年1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1995年9月通过了国家验收,并通过当年的全国实验室评估。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
【简介】
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并正式对外开放,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院士徐如人教授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冯守华教授现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19位著名科学家组成,其中有13位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院士倪嘉缵研究员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参加了1995和1999年由国家科技部委托国家基金委组织的全国化学化工类重点与开放实验室评估,在1999年的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无机合成与制备方法、技术与路线的开发,计算合成与分子工程学,以及绿色合成化学与仿生合成化学研究。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了多项重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成功地合成出最大孔径的磷酸铝微孔晶体JDF-20和含五配位钛的钛硅酸盐JDF-L1;新型微孔晶体与新合成路线的开发研究被评为1999年教育部十大科技成果之一;在微孔磷酸铝单晶中组装制备出直径为4A的单壁碳纳米管;C&EN科技焦点报道研究成果复合氟化物温和水热合成新途径;无机螺旋链的发现以及微孔-介孔催化材料的开发。实验室在微孔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水热与溶剂热合成化学、新型微孔晶体、低维磷酸铝材料、固体快离子导体、微孔晶体单晶、无机主-客体组装、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实验室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0余篇。获专利20余项,专著7部。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任务百余项。研究任务包括国家"八五"和"九五"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教育部重点科研基金项目,重要国际合作项目,省部委重点基金项目等。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
【研究方向】
生物质资源转化技术研究
资源和环境微生物技术研究
发酵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
分子生物技术研究
生化工程技术研究
【知名人物/学术带头人】
曲音波
【简介】
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由世界银行贷款120万美元,国内配套362万元人民币投资建设的。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开始正式运行和对外开放。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俞俊棠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曲音波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讲师4人,工程技术人员3人。
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简介】
湍流是一典型的复杂系统,湍流研究在60与70年代直接引发了混沌学的诞生,并一直是世界公认的非线性科学的前沿课题。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为北京大学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湍流室)是在我国著名科学家、国际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周培源先生的支持和倡导下建立的。湍流室的建设目标是:创造具有源头创新的思想和方法;拥有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杰出人才。
实验室现有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佘振苏博士担任实验室主任,由"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陈十一博士,以及魏庆鼎教授,黄永念教授等组成湍流基础理论、湍流数值模拟以及湍流实验研究等方面的精干队伍。
主攻方向:
(1) 湍流的物理机理和统计理论
研究方向包括湍流和复杂系统的物理机理,复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以及周培源旋涡结构统计理论。
(2) 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
研究方向包括湍流的大规模直接数值模拟,复杂流动的数值模拟(包括多相流、颗粒流、微尺度流动的格子玻尔兹曼模拟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复杂可动边界流动的数值模拟等国际前沿课题。
(3) 复杂流动模拟与控制
研究方向包括风工程、工业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流体力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复杂流动控制、诊断和优化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4) 生物、环境与一般复杂系统的理论与应用
将生物流体力学、生物信息学和环境科学同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并与湍流复杂系统机理的研究密切配合,提出对复杂系统研究有普遍意义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简介】
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在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内,是由国家计委批准,首批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5年11月筹建,1987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向国内、外开放。
研究目标:
从天然生物活性分子(核酸,蛋白质和肽,糖内源性小分子,以及其他来自动、植物的活性成分)及其类似物中寻找和发现新药。其中以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和预防药物为主要目标。
内源性活性物质在正常生理过程和病理过程中对机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们的结构-性质-活性的关系是其重要的研究目标。
研究的主要模式:
(1)基于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按照结构寻找药物;
(2)基于病理过程,寻找能调整和干预的药物;
(3)采用微生物、人肠内细菌和植物酶等技术对天然化合物结构进行修饰,用血清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
研究内容:
紧密围绕内源性活性物质和中草药活性成分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包括:
* 研究小分子与大分子和细胞的相互作用;
* 研究天然活性分子的活性结构模拟;
* 研究不同结构化合物的药理、毒理表现。
实现学科交叉,开展合作研究。在此基础上设计、寻找和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和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