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端人才引进,需要怎样的“绿色通道”
2010-09-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引进825名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但仍遭受种种争议——
 
施一公差不多成了“千人计划”的“代言人”。
 
9月3日,在他和饶毅、陈十一等人的倡议下,科学网组织的国家高端人才研讨会召开。包括6位院士、7位“千人计划”入选者和20位长江学者在内的数十人再次就“千人计划”为代表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展开讨论。
 
遴选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是否有必要花费巨大引进这么多人……有关“千人计划”的争论从未停止。
 
“我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就事论事,提出意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说,“网络上那些没有根据的批评,让人无从反驳。”
 
第三次回国潮来了吗?
 
曾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非线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美国物理学会高级会员等职的陈十一,现在的身份是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
 
5年前就开始担任北大工学院院长的他,因“千人计划”的实施,终下决心“彻底回国”,成为北大的全职教授。在他的推动下,北大工学院通过“千人计划”已引进7名高层次人才,还有两名美国工程院院士也表示,如果条件合适,他们愿意回来。
 
“这些学有成就的人,其实都有为国家服务的情结,”陈十一说,“回来不需要理由,不回来需要理由。”
 
自“千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已引进4批共计825名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这是中国的第三次回国潮。”陈十一说。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科学家掀起了第一波回国潮,他们回国后填补了我国多个科学领域的空白。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科学家掀起第二次回国潮,他们直接参与并推动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变革。
 
“千人计划”会带动海外华人科学家的第三次回国潮吗?也许难以立下判断,但显见的是,这个海外引智计划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全球科学界的目光。
 
“在我所知道的数学、工程、物理领域,很多华人科学家的影响非常大,而且国外科研机构也开始关注并警惕这一计划。”陈十一说,据他所知,最近美国某大学甚至作了一项新规定:科研人员离校一星期必须向系主任报告,而此前,离开一个月甚至都不是问题。
 
“‘千人计划’或许不仅将改变中国的科技事业,也将影响世界科技格局发展。”陈十一说。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