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联系方式
  • 通信地址:武汉珞狮路122号
  • 邮编:430070
  • 电话:027-87651837
  • 传真:
  • Email:msc@whut.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瞬间 > 正文
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揭秘商用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多尺度失效之谜

原创 锂科生智锂魔方 2025年11月3日 09:01 江西

锂电池正极三元材料在长期使用中的会发生衰减和病变,尤其是富含镍的高能量版。因此,针对其衰减问题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

近期,由武汉理工大学木士春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综述文章为我们系统性地剖析了三元材料从“诞生”到“衰老”直至“失效”的全过程。文章创新地采用了一个跨尺度的视角,带领我们从原子世界,一步步走到宏观的电极层面,完整地揭示了这场错综复杂的失效连锁反应。

一、 高能量密度背后的痛点

三元材料,其化学式可表示为LiNiCoyMn1-x-yO2,通过调整镍、钴、锰三者的比例,可以获得不同的性能。追求高能量密度的过程中,提高镍含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于是,NCM811、甚至更高镍的NCM品种就应运而生,它们能释放出高达200 mAh/g以上的比容量。

但是,高镍含量在带来高容量的同时,也使得材料的结构变得愈发“脆弱”。在反复的充放电过程中,三元正极材料会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导致电池容量衰减、寿命缩短,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原文献的核心观点是:这种失效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一个始于原子尺度,逐步传导并放大至颗粒和电极尺度的、相互关联的级联失效过程。

二、 原子尺度失效的起源

任何宏观的失效,都源于微观世界的微小变化。三元材料的衰变,最早于原子层面的两种关键缺陷:阳离子混排晶格氧流失

1. 阳离子混排

锂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镍、钴、锰本应有序地分别在锂层和过渡金属层里。锂离子在充放电时沿着固定的通道,即层间间隙穿梭不息。然而,由于镍离子Ni2?和锂离子Li?的半径非常接近,加之镍离子自身磁矩导致的磁挫败效应,一些镍离子会趁乱到锂层,并把原本在那里的锂离子挤走。这种现象就是“锂/镍混排”。

这严重阻碍了锂离子的正常通行。镍含量越高,这种混排现象在材料制备初期就越严重,并且在后续的循环中会被进一步加剧。

2. 晶格氧流失

在高压充电时,为了平衡被抽走的锂离子所带走的正电荷,材料内部的过渡金属离子会被氧化,失去电子。但当电压高到一定程度,电子不仅来自金属离子,也开始来自于氧离子。这导致氧原子被氧化,变得不稳定,进而形成氧空位。当大量氧空位聚集,就可能结合成氧分子从晶格中逃逸。

这个过程直接削弱了材料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高镍NCM的氧流失起始电压显著更低,流失量也更大,使其在高电压下尤为脆弱。

3. 两者的恶性循环

阳离子混排和晶格氧流失并非孤立事件,它们会相互加剧,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镍离子混排到锂层后,会形成一种特殊的“Li-O-Ni”或“Li-O-Li”局域结构,这种结构极大地促进了氧的氧化和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氧空位的出现又会显著降低镍离子迁移的能垒,从而加速了阳离子混排。

三、 颗粒尺度下微观裂纹的产生与蔓延

原子尺度的缺陷积累到一定程度,便会引发肉眼可见的力学破坏。这主要体现在二次球状颗粒内部和之间的开裂,即晶内裂纹晶间裂纹,最终导致颗粒粉化

1. 晶内裂纹

锂离子在脱出和嵌入时,会引起晶格体积的膨胀和收缩。关键在于,这种体积变化是各向异性的。在反复的膨胀收缩下,应力不断积累,尤其是在高镍材料中,这种晶格参数变化尤为剧烈。当应力超过材料的承受极限时,就会在一次颗粒内部产生裂纹,即晶内裂纹。

2. 晶间裂纹与颗粒粉化

一个二次颗粒由无数个取向随机的一次颗粒小晶体团聚而成。在充放电时,每个小晶体的收缩膨胀步调不一,导致它们之间的晶界处产生巨大的剪切应力。这种应力最终会使一次颗粒之间分开,形成晶间裂纹。裂纹的产生创造了新的、高活性的表面,为电解液的入侵和副反应打开了方便之门。

随着循环的进行,裂纹不断扩展、交织,最终导致整个二次颗粒土崩瓦解,变成更小的碎片,这个过程就是颗粒粉化。粉化导致活性物质之间、以及与导电网络的接触丧失,是容量急剧衰减的直接原因。

3. 单晶 vs. 多晶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从根本上避免晶间裂纹,我们开发了单晶三元材料。这种材料没有晶界,因此不易发生晶间破裂。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没问题。单晶材料需要承受更大的体内应力,且其表面衰减机制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更容易形成一种致密的O1相,同样会阻碍锂离子传输。

四、 电极尺度的系统性的衰竭

当很多的正极颗粒出现上述问题时,整个电极的宏观性能便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反应不均匀性导电网络降解

1. 反应不均匀性

理想情况下,电极上所有活性颗粒应同步地、均匀地参与反应。但现实是,由于电极制备过程中的涂层厚度不均、压实密度差异,以及循环中产生的裂纹和阻抗分布不一,会导致锂离子和电流在电极内部分布严重不均。有些颗粒高荷电状态,而另一些则低荷电状态。

这种局面,会造成局部过充、产气、相变加速,进一步加剧材料失效,形成又一个恶性循环。

2. 导电网络的断裂

电极并非只有活性物质,它还依靠导电炭黑和粘结剂,如PVDF形成的三维网络来传输电子和固定颗粒。颗粒的反复体积变化和副反应产物的积累,会不断破坏这个脆弱的网络。粘结剂会老化、失效,导致活性物质从集流体上脱落,成为死锂;导电通路断裂,使得部分活性物质无法参与电化学反应。

至此,从原子缺陷开始,到颗粒破碎,再到电极功能失调,一场完整的、跨尺度的失效就此发生。

五、 贯穿始终的相变与副反应

在上述三个尺度的失效过程中,有两个催化剂(注:应为“过程”)贯穿始终,那就是相变副反应

相变:随着锂离子的脱出,材料的晶体结构会经历从层状,H1, H2, H3到尖晶石,最终到绝缘的岩盐相的不可逆转变。岩盐相会阻碍锂离子进出,是容量衰减的关键因素。这种相变往往从颗粒表面开始,逐渐向内部推进。

副反应:高活性的正极表面与电解液之间会发生持续的副反应,消耗活性锂和电解液,产生有害气体,如CO?、O?和腐蚀性物质,如HF。HF会进一步溶解正极中的过渡金属,这些溶解的金属离子迁移到负极,还会破坏负极的SEI膜。

更重要的是,相变和副反应相互促进。相变产生的裂纹为电解液渗透提供通道,加剧副反应;副反应产物增厚的界面层又加剧了局部极化,诱发更严重的相变。

文献信息:

Title: Multiscale Failure Mechanisms of Ternary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Author: Jun Su, Dongqi Li, Juan Wan, Weihao Zeng*, Shichun Mu*, .et al.

DOI: 10.1002/adma.2025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