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陶氏化学未能如期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总值达188亿美元的收购,2009年1月底,罗门哈斯将陶氏化学告上了美国特拉华衡平法院。陶氏化学2月初对此作出回应称,由于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组建的科陶石化公司(KDP)意外'流产',收购罗门哈斯此时难以完成。这是继去年12月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最终退出科陶石化业务后,陶氏化学对公司转型计划做出的最新调整。
短短两个月内,陶氏化学的两起大型并购案最终化为泡影,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陶氏化学转型计划遇阻。有分析人士称,陶氏化学转型受挫,势必会影响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但究竟有多大影响,目前尚难评估。
科陶并购案失败引发严重后果
陶氏化学作为全球顶级大宗化学品供应商,其乙烯系列产品及专利技术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中东地区低成本石化产业的迅速崛起,2000年以后陶氏化学的市场地位受到了重大挑战,北美和欧洲的业务甚至出现萎缩。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陶氏化学决定实行战略转型。为此,陶氏化学决策层制订了通过合资等方式稀释传统能源化工业务的资本密度,向功能产品及应用市场业务的转型目标。而向科威特石化公司出售部分大宗化工品业务股权与收购全球顶级特种化学品制造商罗门哈斯,则被视为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历经数年准备,2008年7月陶氏化学宣布,以旗下聚乙烯、聚丙烯等业务实物出资,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合资成立KDP公司,陶氏化学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将各持有50%的股权,陶氏化学将从科威特合作方手中获得约90亿美元税前收入;同时陶氏化学还宣布全资收购罗门哈斯,为此它将出资154亿美元,并承担后者30多亿美元的债务。陶氏化学CEO利伟诚当时表示,对罗门哈斯的并购,是陶氏化学进行战略转型、构建'明日陶氏'中决定性的一步。
分析人士称,这是环环相扣的两宗并购案: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支付的90亿美元,使陶氏化学收购罗门哈斯成为可能。然而2008年12月下旬,科威特合作方突然宣布终止KDP股权交易。拿不到科威特合作方支付的90亿美元,陶氏化学收购罗门哈斯由此陷入困局。
收购难完成被罗门哈斯告上法庭
陶氏化学将不能如期完成对罗门哈斯的并购交易归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二是科陶石化公司的'流产'。此次陶氏化学与罗门哈斯在特拉华衡平法院争论的焦点是,陶氏化学完成收购罗门哈斯所需的130亿美元过渡性融资问题。
罗门哈斯坚持,陶氏化学通过这笔过渡性融资再加上来自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Hathaway)及其他机构所筹措的40亿美元资金,足以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罗门哈斯还声称,陶氏化学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其当下的财务状况,如可在今年取消红利,陶氏化学自1912年以来每年都坚持向股东分红。另外,陶氏化学还可以在完成购并罗门哈斯后卖掉部分业务获得收益,同时还可以寻找更多的融资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