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化纤协会警示:遭遇降价 切勿恐慌抛售
2010-12-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化纤协会 警示 价格

    企业应谨慎对待

  化纤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在此严峻形势下,化纤行业应该如何应对?企业又如何规避市场风险?

  郑植艺认为,首先,化纤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表面上看是强劲的市场需求拉动导致的,但明显带有棉花炒作造成其价格虚高的恶性因素。根据国际农产品期货运行规律,以及这次游资集中炒作棉花的特点,郑植艺判断,目前在大量游资伺机出逃的影响下,有可能造成后期市场的急剧下跌,会引起化纤上下游产品价格骤降,有可能会出现2008年9~10月金融危机冲击下曾经出现过的纺织化纤整个市场价格严重紊乱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端小平介绍,世界棉花市场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状态,美欧等国家和地区有高额的种棉补贴,我国有棉花进口配额、滑准税和国储棉机制。在此情况下,市场出现了15年不遇的价格大幅上涨的剧烈变化,是值得我们这些宏观领域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

  在此情况下,端小平提醒企业,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企业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好心态,不要恐慌,与之前我们反对恶性炒作一样,我们同样反对恐慌性抛售等不理性竞争行为,暴跌与暴涨对上下游企业都是十分不利的。必要时,企业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产品库存、降低开工率等方式,来稳定市场,恢复供求平衡。端小平提出了三条措施:

  第一,国家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扩大内需增长的决心和措施没有变,内需继续增长的势头没有变,支持化纤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依然存在。

  第二,从市场情况看,近几天化纤产品价格虽现疲软,但依然涨跌互见,企业基本保持产销平衡,库存压力不大;另外,化纤市场上中间商的力量不强,库存不多,囤积和抛售的压力都不太大。

  第三,从当前的化纤价格看,化纤与棉花相比,仍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

  另外,针对棉花价格的大幅波动,端小平补充道,棉花是农副产品,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明年市场就会逐步得到合理回归,化纤行业也要做好这方面的准备。他认为,首先要做好化纤市场价格出现大幅下滑的准备工作。一是要控制好库存,主要是减少原料和产品库存;二是备足现金流,如在目前利润较好情况下企业可预提一些亏损准备金;三是化纤行业将会尽量提高开工率,增加供应量,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目前,前期已停产的切片纺企业正在加速恢复生产,再生聚酯企业也购入原生切片提高装置利用率,所以涤纶长短丝的市场供应量正在逐步增加,有利于稳定价格、稳定市场,加速市场合理回归。

  抓住时机提高竞争力

  据了解,当前化纤行业投资高速增长,1~9月实际完成投资额增长49.36%。据说,巴马格、TMT、北京中丽等化纤设备制造商的交货期已排到了2014年初。在化纤行业的又一轮上升期内是否已经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呢?郑植艺分析,首先,从化纤行业的实际可投资能力讲,不存在投资过热。他算了一笔账,看看目前行业投资能力到底有多大。2008年化纤行业仅固定资产折旧就有740亿元,按60%用于再投资计,加上当年利润82亿元的60%用于投资,行业自有投资能力总计为493亿元。今年1~9月行业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同比增长49.4%,但绝对额不大,全年估计在370亿元左右,仅占自有投资能力的75%。这个数字还是在没有考虑银行贷款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

  其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近两年化纤行业投资增长较慢,企业账面的富余资金较丰富,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领域。

  第三,国家增值税改革实施以来,正赶上爆发金融危机,其引导投资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化纤抽丝企业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都要抓住技术进步的良好时机,快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郑植艺强调,对化纤行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协会需要高度关注,关键要加以正确引导。当前的竞争不再是私企与国企的竞争,也不是和同行企业竞争,而是技术竞争、管理竞争、经营理念的竞争和全球谋略的竞争。因此,从行业角度讲,协会要着重做好几项工作:

  一是要正确认识当前全球经济、我国经济及纺织、化纤行业经济运行趋势和规律。争取协调步伐,尽量避免重叠困难的再次发生。这对我们掌握投资节奏至关重要。无论发生什么,2011年化纤行业的调整态势已初见端倪。

  二是要引导行业的投资热情转向技术改造。假如50%的投资能力用于技术改造,用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行业的调整升级就会明显加快。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做好用高新技术改造化纤传统工艺技术的引导工作。规模化发展、纤维新材料研发是个别优势企业参与的事情,绝大多数企业都要致力于产品差异化、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开发和发展。“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大家都充满希望。

  关于如何投资,端小平也介绍,协会一是要尽快完善行业投资预警系统,并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企业避开投资高峰,降低投资成本,避免集中投产,降低运营风险。

  二是要继续积极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主要是立足解决国内短缺的原料供应问题,另外可以将部分常规产能转移出去,占领国际市场。目前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开局,还需要继续加强引导、推动,做好服务,争取明后两年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