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塑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凭什么称发泡餐盒是绿色包装?
2010-9-3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塑料包装 发泡塑料

    2、环境污染的问题
    (1)火灾隐患问题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生产过程中须使用发泡剂。过去,不少企业使用氟利昂作为发泡剂进行生产,而氟利昂也是破坏地球臭氧层的“元凶”。近年来,虽然不少企业改用丁烷作为发泡剂,但是却引来了另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火灾。
    众所周知,丁烷是一种极易燃易爆的加工助剂,由丁烷发泡剂引发的火灾事故几乎年年发生,影响极坏。自丁烷发泡剂使用至今,几乎没有一家发泡餐具生产企业可以逃过火灾的洗礼。加之发泡餐具的生产企业大都管理混乱,生产原料、产品随意堆放在车间和厂区内,一旦发生火灾,根本无法控制火势的蔓延。因此,许多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正是由于发生了毁灭性的火灾或致人员死亡而被迫关闭。据知情人士透露,2008年上海某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生产企业就发生了严重火灾事故,至今仍未恢复生产。
    (2)回收、处置与消纳的问题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回收难、处置难、环境消纳难,难于上青天。
    早在1997年6月1日,北京市环保局和工商局就曾联合下发《关于对废弃的一次性塑制餐盒必须回收利用的通告》(京环保法字[1997]170号),由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负责北京市一次性发泡塑制餐饮具的回收工作。随后,原国家环保总局连续下发了白色污染治理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印发<“白色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研究>的通知》(环发[1997]527号)、《关于同意北京市和天津市作为治理“白色污染”试点城市的批复》(环发[1997]590号)等,开始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进行回收利用试点。然而通过试点证明,由于存在全国回收工作开展困难、处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严重以及收费困难等问题,因此全国回收利用工作陷入困境。
    在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6号令颁布后,上海市于2000年4月在一些企业的“公关”下,制定了《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管理实行“源头控制、回收利用、逐步禁止、鼓励替代”的临时政策。通过实施“三分钱”工程(即每只餐盒向生产者收取3分钱,用于补贴回收、运输和处理处置环节),治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
    政策实施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自2008年8月份上海最大的发泡餐具生产企业上海上福着火并停止生产和缴纳会收费以来,由于资金筹措困难、交费企业市场得不到保证,大量外地非法一次性发泡餐盒冲击上海市场,市场占有率在六成以上,致使上海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回收体系几乎处于瘫痪的状态。
    究其原因,首先来自于资金问题。回收资金是回收利用工作能否开展的基础,政府如不出资,让生产企业拿钱看似容易操作难。以上海为例,上海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生产企业缴纳回收费用,产品价格高,卖不动;而其他地区的非法企业不缴纳回收费用,产品价格低廉,侵占上海市场。这也是造成上海市“三分钱”工程一度瘫痪的主要原因。另外回收费怎么出、怎么用以及谁来管等等问题必须客观面对,不能向有些人仅靠循环经济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拍脑门、拍胸脯、拍屁股”最后不了了之。
    其次,是处理技术的问题。众所周知,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体积大、仓储运输费用高、含油多不易清洗、废水处理困难、二次污染十分严重。考虑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的这种特性,美国环保局就曾指出:“这种材料可以对人类健康、野生动物、水生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另外,目前的市容建设要求很严格,对于回收站点的设立、运输系统的建立以及对发泡餐具进行清洗造粒产生的大量污水进行达标处理都需要很大的投资。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多家这样的大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处理工厂,不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对于一些专家提出的“中国应效仿日本的回收经验,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进行回收处理”这一论点,董金狮教授表示:日本在各种产品的回收处理上,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为什么日本能够对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进行回收,而我国暂时还做不到这一点呢?这主要是由于国情所限。
    首先,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世界闻名的,上至八大菜系,下至日常三餐都免不了煎炒烹炸,因此食物中的含油量也很高。这些含油的食品在给我们带来味觉享受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餐具,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清洗难度。反观日本饮食,较我国清淡许多,一些盛装生冷食品的餐具几乎没有污染,便于清洗。其次,我国一直以来就以“资源丰富、地大物博”自居,在饮食上也常常铺张浪费,吃不完的菜随着餐盒一起扔掉也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再看日本,由于资源缺乏,反而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剩饭剩菜被当做不雅的行为。最后,当然还要谈到政策法规与公民素养。目前,日本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的法律,公民的分类回收意识强,不少公民在吃完饭后,都会将一次性餐具用纸巾擦拭干净后,丢放至分类垃圾桶中,避免了二次分类带来的麻烦。而在中国,循环经济政策与垃圾分类观念仅处于起步阶段,公民的垃圾分类意识与积极性并不高
    因此,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我国开展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回收与处理工作,首先必须了解我国与他国国情间的差距。如果不从实际入手,采用生搬硬套的方法盲目开展回收工作。那么,一旦遇到问题,就会使回收工作落得个“无人问津”的下场,使国家的资金流入一些政府官员与行业专家的口袋中。
    最后,董金狮教授还指出: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不是可降解一次性餐具。200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GB18006.1-2009)中对可降解一次性餐饮具做出了明确规定:在自然界如土壤和(或)沙土等条件下,和(或)特定条件如堆肥化条件下或厌氧消化条件下或水性培养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终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以及新生物质的一次性餐饮具称为可降解一次性餐饮具。光降解餐饮具由于其降解过程难以控制,降解不完全等因素,已不属于可降解一次性餐饮具范畴。从而也就否定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加入降解母料后可降解”的说法。因此,可以说那些标注着“降解餐盒”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是名副其实的“假降解”餐具。
    四、结语
    我国从1995年开始开展“治白”,今年已经是第十五个年头了。十五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多项政策与法律法规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生产。然而,就在中央电视台与全国百余家媒体报道这一非法行业的生产内幕后,这个既不安全、又不环保的淘汰产品,竟然成为了一些行业专家口中的“绿色包装”。因此,我们不禁要质问这些“专家”,凭什么称发泡餐盒是“绿色包装”?难道我国的公民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才能捍卫自己的食品安全吗?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苒儿)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