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秩序”的黎明之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呼吁联动机制
2012-3-28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产业用纺织品 联动机制


“上游空降”能否激活下游使命? 供需新秩序

    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是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汲取技术养分和追求成本效益的方法之一。从技术演讲嘉宾的结构来看,完全立足产业用纺织品制造领域的仅有庄洁无纺材料有限公司一家,其余的基本都来自上游。

    中国工程院姚穆院士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的演讲,聚焦国际和国内高新技术纤维的产业化水平和规模化差距,其核心观点是:无论高性能纤维的应用前景有多么广阔,眼下最需要的呼吁是有政府参与的上下游联合攻关。然而难度恰恰就在于“联合”。

    端小平说,单靠某一个研究院所或企业去实现高新技术纤维的突破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多部门联合攻关实施。因此,设立专项持续支持将对我国整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拉动相关部门多领域学科水平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新技术纤维特别是碳纤维、芳纶纤维等,是我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一定要有国家的资金支持和保护政策。

    “以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很难要求企业完全公开核心技术。政府要特别支持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企业,未来3到5年才可能成就其飞速成长。”他建议启动《国防采购办法》,建立关键材料技术创新工程的国防采购管理制度;建设高新技术纤维工程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高技术纤维基础研究平台、技术支撑平台、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中心;指导大型国有化纤及相关企业进入高新领域。

    打着“引领全球涤纶工业丝革命”旗号强势而来的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大有自上而下的“空降”姿态。“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我们更知道下游要什么、想什么?也可以通过下游更了解我们的竞争对手。然后有针对性和开拓性地推出新品,甚至破坏性的替代。”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千涵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新思考和规划的是,如何帮助下游用好产品、用对产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不少听完技术交流的企业都对一个观点印象很深且颇受鼓舞。过去应用领域对化纤行业的熟悉程度远远高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甚至不了解从“高性能纤维”到“制成结构件”之间是跨着行业的,而在实际营销过程中,纤维本身的说服力不如结构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化纤企业和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联合攻关,可以说是一种历史赋予的使命。

    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名单中,有不少企业同时也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的会员单位,如今两个协会的活动都牵动着他们的注意力。产业链上下游协力,目前更多地体现在上游化纤企业的亲力亲为,下游产业用纺织品企业的参与模式还在摸索中。

    纺机企业的空降则更像是“服务者”姿态。青岛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无纺科技副总经理沈敢告诉记者,使用国产设备的成本优势还是相当明显,平均节约成本在2/3以上,已有大量成熟生产线稳定地落户于多家企业。现在国内已有两条国产3.5m宽水刺生产设备投产;20多条国产海岛纤维高档皮革基布生产线在高速运行,还有十几条高档过滤针刺生产线、各种高档汽车内饰生产线、宽幅土工布生产线等。未来最迫切的就是向时间要效益,设备向高速、高效、高产、高质量发展。比如,为了减少针痕出现了椭圆轨迹的针刺机;为了增加强力出现了圆弧板;为了增加产量出现了针频3000次的针刺机等。

    各工艺之间互相渗透,向混杂化、复合化方向发展是当前非织造布技术的一个明显趋势,不同门类的研究、不同行业间的合作都在紧密加深。曾经有一种倾向被业内担忧,就是纺机企业凭借设备优势进入制造领域挤占市场空间。对此沈敢表示,做好专业的、分内的事情才是根本,超出游戏规则的尝试也是危险的尝试。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