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仪器仪表 >> 行业动态 >> 正文
奚家成专家剖析仪器仪表业的发展格局
2014-3-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仪器仪表  奚家成

  仪器仪表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世界上发达国家无不重视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各发达国家都把仪器仪表作为其优先发展的产业。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现代仪器仪表特别是智能化仪表及系统,已成为改造传统工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原材料综合利用、延长生产装置寿命、保证产品质量、实现环境保护、保障安全运行、节能降耗、实现信息管理、优化控制策略等的必备工具,对推动工业现代化以及提高国民经济综合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高速、平稳发展的行业,由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国仪器仪表与测量控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即便是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一样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奚家成先生日前就我国仪器仪表市场格局的变化以及与国外在市场、技术上的区别等内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问:2013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发展情况如何?

  奚家成:2013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运行态势良好,产销增幅好于预期,利润增幅平稳,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行业总体上没有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

  仪器仪表业主营收入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和装备工业,反映了市场对仪器仪表产品的需求依然平稳增长。今年以来装备制造业中增幅前三位的产业分别是农机(17.41%),仪器仪表(16.80%),汽车(15.33%),其他行业增幅一般在11%~12%.这基本反映了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即与生活、消费、科技进步、技术改造有关的产品将持续增长。

  利润不高是仪器仪表业的大问题,长期的利润偏低将影响再投入,使行业难以保持高科技特性。虽然反映各行业利润状况的另一重要指标主营收入利润率,今年1~9月仪器仪表业为7.97%,位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前列,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已下降0.19%,说明今年以来全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的效益尚不足以抵消成本上升等负面因素。

  仪器仪表行业当前走势健康良好的主要标志是一是行业主营收入增幅(16.80%)大于进口增幅(2.71%);二是中资企业主营收入增幅(18.03%)大于三资增幅(10.84%);三是出口增幅(6.27%)大于进口增幅(2.71%);四是新产品和中高档产品增幅大于一般产品;五是服务业务增幅大于产品制造增幅。

  工业自动化是仪器仪表中最大的分行业,2012年产销2504亿,占全行业35.2%;利润215亿,占全行业35.6%;按国统口径企业数972个,占比26%.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业自动化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主营收入、利润增幅等主要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和机械工业,其超过8%的主营收入利润率在今年全国制造业中极为罕见。进口增幅的持续负增长和出口增幅的平稳上升正说明了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行业的竞争力上升。

  问:中国仪器仪表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奚家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仪器仪表,特别是工业自动化产品的市场格局已经发生显著变化。本世纪初进口年增幅超过30%,三资企业产值、利润大于全行业50%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2004年三资企业产销占比曾高达50.3%,2012年已降至25.3%,今年以来由于其增幅仅为10.84%,而中资企业增幅达18.03%,因此三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下降至1/4以下,再由于进口增幅低位徘徊,因此总体上外资系产品的市占率下降趋势仍会延续,但降幅将逐渐收窄。

  本世纪初在应用领域颇为盛行的中低档产品选用国产,高档产品选用进口、三资;大中型项目依靠国外,中小型工程选用国内,关键精密仪器依靠进口的市场格局开始打破,但其程度不一,总体上工业自动化装置好于科学仪器,常用仪器好于专用仪器。在工业自动化装置中,用于流程工业的产品强于离散工业中自动化产品。在流程工业用工业自动化产品中,控制系统好于现场仪表与装置。在品种门类繁多的现场装置主流产品中,调节阀、显示仪表的发展好于变送器和流量物位仪表。国产控制系统、显示仪表、调节阀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外企代表了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格局的打破和发展趋势。水、电、气、暖等量计仪表和衡器、测绘仪器等常用仪器仪表以其规模化和产业链完整优势继以保持着国际市场竞争力。

  市场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和基础是中资企业的技术进步。但近年来市场格局变化如此迅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市场适应性的差别。在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期后,在流程工业自动化市场中,中资企业较快地适应了以大工程为主向大工程与技改工程兼顾并逐渐向技改项目倾斜的市场需求变化,并实现了服务领域中火电、冶金占比偏大向石化、煤化工、轨交、公共工程、节减改造等多领域均衡发展的调整。市场格局的变化虽然反映了中资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相对提升,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外企在技术和经济实力上的绝对优势,这在大型工程项目和多数中高端产品上更为突出。

  问:我国仪器仪表技术与国外相比,是否存在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奚家成:与全国制造业一样,仪器仪表业的技术差距从应用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产品水平和质量及可靠性。由于仪器仪表在所有应用领域都肩负着量计、监控和测试的重任,因此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可靠性的差距比一般机电产品更为敏感。造成仪器仪表产品水平、质量和可靠性不佳的主因从企业内部看,一是创新能力低,二是生产和管理模式落后。可以说全行业绝大多数企业都重视自主创新,但成果不普遍,除少数企业外,进展不顺畅。根据仪器仪表行业目前情况,可以把自主创新分成仿制性创新、跟踪性创新和原创性创新。由于历史原因原创性创新尚是星星之火可以理解,问题是多数企业目前仍停留在仿制性创新低级阶段,只有少数企业已经脱开仿制,进入了根据技术发展趋势的跟踪性创新阶段。长期仿制性创新的结果必然是基础研究薄弱,核心技术缺失。以IA行业用量大、技术代表性强的差压、压力变送器为例,按成品产量我国已是数一、数二的大国,单个企业的产量已与国际一流企业并驾齐驱,技术引进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已有三十多年历史。企业也有创新,但未脱开仿制范畴,其结果是自主产品市占率不足1/4,高水平传感器组件的核心技术至今尚未突破,品牌形象二流。仪器仪表行业与国外技术差距大的另一大问题是:创新偏重于设计研发,对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关注度不够。工程技术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融合光机电多元技术的仪器仪表和工业自动化产品的水平提升。对于技术和市场成熟、国外产品优势明显的产品,强化应用技术是以市场能力为基础缩小国内外差距的有效措施。国内企业对应用开发的投入不足增加了高中端科学仪器、离散工业自动化等产品缩小技术差距的难度。

  缩小技术差距必须要有经济实力。仪器仪表行业是具有三高特征的产业,必须以持续的高投入、保持高技术特性,从而获取高收益,并往复循环,持续发展。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研发投入比例下限是销售额的5%,目前多数企业难以达到。以往曾有的低人力成本,低社会成本条件正在逐渐减弱,低效益成为阻断三高良性循环的致命弱点,成为技术差距难以缩小的实力因素,生产模式和企业管理落后成为普遍的突出问题。传统生产模式因质量不稳定而使产品沦为二流。传统生产模式为应对交货期竞争而形成大量的在制品和成品库存,粗放管理剧化了低效益。社会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单从纯技术角度局限于产品研发创新,而不同时解决生产制造模式和企业管理技术的落后已不能全面持久地缩小技术差距。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责任编辑:x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
更多>>精彩专题
更多>>科教新闻
更多>>论坛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