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科院化学所:成果转化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2016-10-18  来源:中国科学报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让高科技为经济增长加足马力,对全国各地政府而言都是相当迫切的需求。

  对此,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王笃金在深入地方的多次调研中感受颇深。“以科技的力量打造地方经济的‘新引擎’,化学所责无旁贷。”

  近年来,化学所在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与地方政府和国有大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密切合作,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聚酰亚胺填补空白

  聚酰亚胺(PI)薄膜主要应用于微电子制造与封装、高性能电气绝缘、航天航空等多种高技术产业领域,对于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0年,我国PI薄膜的年需求量超过3000吨,但生产技术都掌握在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发展高性能功能性PI薄膜材料的国产化规模生产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商业价值。”

  1998年,化学所科研人员前瞻性地开始探索PI薄膜材料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经过十多年的基础研究,研究人员不仅攻克了科学上的难题,还形成了低热膨胀系数PI薄膜、耐电晕PI薄膜、高透明性PI薄膜等各类材料的综合性集成技术。

  随后,他们与深圳瑞华泰薄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于2010年建成3条1200毫米幅宽的高性能PI薄膜连续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超过350吨。

  对此,科研人员自豪地表示,长期积累的基础研究和有效的技术转化双管齐下,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只能生产低档PI薄膜产品的落后局面。

醋酸催化剂实现高额利润

  羰基合成醋酸催化剂是化学所技术转化的又一亮点。上世纪80年代初,醋酸成为一类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当时,世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醋酸来自美国的低压羰基合成技术。

  化学所研究员袁国卿表示,我国生产的每年约30万吨醋酸产品,主要来自环境污染严重的传统生产工艺。“当时,科研团队意识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新型催化剂,是我国醋酸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关键。”他说。

  1982年,袁国卿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低压均相羰基合成醋酸催化剂的研究。多年来,他们在实验室成功研制出性能强大的强弱配键共存的铑配合物催化剂、以碘为负离子的螯合型配合物催化剂和双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2001年,这些研究成果开始逐渐走出实验室,走向醋酸生产一线。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国内唯一一套年产量400吨的醋酸中试装置,与化学所合作开展催化剂的工业开发。几年后,新型催化体系开始应用于该公司的醋酸装置。

  据了解, 2004—2014年,该公司使用新型催化剂共生产醋酸778.54万吨,累计销售额达240亿元,利税超过40亿元。生产者表示,如今,高质量产品和高额利润的取得都与科技力量的大力投入分不开。

有机光导鼓技术成功转化

  有机光导鼓是激光打印和复印技术中的核心部件。在承担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中,化学所成功研制了高性能电荷传输及电荷产生材料。

  研究人员介绍,在此基础上,他们借助独特的小计量涂布技术,开发出系列有机光导鼓(OPC鼓)。验收中,专家们发现,这些产品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当,是化学所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的又一项高科技产品。

  深受鼓励的科研人员决定将这一产品推向市场。以有机光导鼓技术作为无形资产,化学所开始了与邯郸汉光机械厂、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单位的深入合作。

  化学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几家单位一起组建了邯郸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电材料合成和OPC鼓制造技术,从事激光打印机、数码复印机、普通纸传真机和多功能一体机用OPC鼓、墨粉及相关有机光电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目前,公司已形成年产各类型号OPC鼓2400万只、墨粉10000吨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

  瞄准国民经济紧迫需求,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是化学所人不懈的追求。未来,他们还将继续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产一线。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最新动态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