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双一流高校纷纷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
2019-11-19  来源:青塔
关键词:双一流 博士申请
  未来,硕士毕业后再想“读博”,可能就只有一条路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41所大学均全部或部分院系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占比97.6%;仅有的一所——西北工业大学也将在2020年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紧随其后,“申请考核”制已是大势所趋。与以往的普通招考不同,“申请考核”制将由考生个人提出申请,提交相关材料,通过初审、综合考核,按照择优录取原则进行录取。而“英语六级必须≥425分;有影响因子大于XX的独立一作SCI文章;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奖学金”等一系列申请条件,就已将不少怀揣“博士梦”的考生“拒之门外”。有网友这样总结:普通招考,你报了名,就有资格参加考试;而“申请考核”制,你可能连“报名资格”都够不到。

质量 or 数量?

  先增数量还是抓住质量,一直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规模一直在扩大。自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仅18人的博士生算起,到2018年,40年间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实现了从18人到95502人的跃迁。到2018年已累计招收博士生约125万人。

(注:1978-199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率暂未算入)

  然而,实际上,40年间中国博士生规模变动并非稳步增长,而是有明显的阶段特征1993-2003年,博士招生规模出现了短暂的“井喷”现象,这与当时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迅速增长有极大关联。而2003年之后,博士招生开始减速,甚至出现滞缓现象。这一变动是03年以前博士生教育规模高速增长所带来问题的一种反映。一份调查显示,那个时期,各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班一拥而上,一个导师带三四个、甚至七八个博士生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有的博导最多时曾同时带过40多名研究生。相应地,博士生教育的质量问题就受到关注,而招生方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2003年以前,博士生入学统一考试是高校面向社会招考选拔博士生的唯一方式,它以考试成绩(多采用“初试外语+2门专业课笔试+面试”的模式)为基础,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招生公平,但优秀博士生生源问题缺乏等弊端也逐渐显现。因此,2003年后,博士生教育不仅在招生规模上有所减缓,招生方式也在变革。“申请考核”制则逐渐成为了高校面向社会招考选拔博士生的“唯二”方式。

  2003-2007年,“申请考核”制走过初探阶段

  2011年,清华大学在其医学院等院系试行“申请考核”制。2013年3月,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以及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 提出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考核”机制。此后,历经近10年探索的“申请考核”制,踏入了大面积铺开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4年底, 全国就有80余所院校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申请考核”制, 各校“申请审核”制博士招生的范围经历了从重点学科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再到全校范围展开的过程。2015年, 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及厦门大学等在全校范围内实行了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2016年,清华大学博士招生开始全面推进“申请考核”制!

大势所趋!

  “申请考核”制,这个已广为人知的“弄潮儿”,在2019年又被频频提及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发布,明确要求“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2019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发布2020年博士生招生办法,“申请考核”制将在哈工大全面推行。

  2019年11月,也就是前几天,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一则消息又“轰动”了考博圈子,川大2020年博士招生将取缔以往“考试招生”和“申请考核制招生”两种选拔的形式,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申请考核”制的“地位”在2019年后或将再升一步。截至目前,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有41所大学均通过“申请-考核”制进行普通博士研究生招生,占比97.6%;仅有一所——西北工业大学也将在2020年首次实行“申请-考核”制。

  除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外,目前国内其他博士招生单位也纷纷跟进,实行“申请-考核”制,推行该制度的高校日益增多。
  在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选取部分北京高校,其中93%以上的高校都开始实行“申请-考核”制。

  实行“申请考核”制是与国际接轨。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博士研究生招生一般都采用“申请考核”制。

  实际上,不仅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欧美国家在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本科招生中也普遍采用“申请-考核”制,招生不依据统一的入学考试,没有统一标准,各校根据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学术水平、工作经历、研究兴趣及职业发展等情况自主选拔。总之,不管是借鉴国际经验, 还是从改善中国博士生招生效果的角度出发,中国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由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机制逐渐向“申请考核”制过渡的改革和探索都是大势所趋。可眼见的未来是,博士“申请考核”制或将取代“统考”,成为高校面向社会选拔博士生的“唯一”方式。

争议犹存

  “申请考核”制虽为大势所趋,却也争议不少。一方面,“申请考核”制更看重学术成果和学术经历,能有效地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博士的素质;而另一方面,“申请考核”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则遭到一定的质疑。

报名资格的公平性

  不同高校在报名资格上有各自不同的要求。不少高校对中对考生源于水平、研究成果、论文篇数有明确的限制,这些对考生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无可厚非。然而,部分高校“985工程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其他相似条件)才有资格进行申请之类”的硬条件却难免有出身歧视之嫌。因此,有很多非名校毕业的考生担心自己读博士的梦想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相对含糊的考核标准和“放大”的导师权利

  申请考核制侧重通过“申请材料”“综合面试”选拔考生,因此考核标准是否明确对考核的公平客观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材料审核(初试)的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评分方式;而综合面试(复试)环节,大部分高校也只对面试标准简单提及,并没有具体细则的说明,而面试“博导”的权利则更大。面对这些争议,高校校监督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据报道,天津大学招收博士生审核的全过程要录像备案,考核的分数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导师名下第二个指标的分配由全体导师共同投票决定,考生如果对考核、录取等方面有疑问可以申诉等等。

你为什么读博?

  回顾“申请考核”制的改革,或许对读博观念的启示更为重要。未来,博士的招考选拔将更加注重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而不只会用一场考试来定乾坤。想成为博士,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时间,科研能力的提升更需要兴趣回顾一个普通招考博士的成长时间线,若从7岁上小学算起,一个博士的养成需要经过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硕士和4年博士的培养。而这只是真正迈入科研生涯的第一步,仅这第一步就花去了一个人23年的时光。因此,到底为什么而读博,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或许观念的变革更为重要。很多人读博,可能是为了就业,也可能只是因为迷茫。“申请考核”制,的确拉高了“考博”的标准线,这或许击碎了很多人的“博士梦”,但可能也会让我们反观自身,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要走上“漫漫其修远兮”的读博路,毕竟人生的选择还是要追寻自己“兴之所至”。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