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佐治亚理工齐航团队 Nat. Commun.:冷编程灰度4D打印
2023-09-17  来源:高分子科技

  可变形材料及结构件可以通过几何形状的转换来实现对不同功能或环境的适应,其在智能电子器件,机械机器人,可展折叠结构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形状记忆高分子可在加热时由硬变软从而可以被赋予新的形状,并在降温后材料重新变硬并可固定住此临时形状。这一过程就是形状记忆高分子的热编程,已被广泛用于可变形结构设计。热编程通常利用全结构加温 (比如利用水浴)、变形、冷却的方式,但这样的加热冷却方式不利于局部编程,从而限制了变形设计及编程的自由度。为提高设计和编程自由度,能否对材料进行冷编程呢?答案是可能的。冷编程利用高分子松弛时间的应力相关性使材料在高应力下进入塑性变形,从而锁住编程形状,加热之后,塑性变形可以恢复,从而完成一个形状记忆循环。冷编程需要高分子材料在屈服之后不被破坏以及对塑形变形的控制,这些对材料力学性能以及结构的精确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佐治亚理工学院齐航教授团队最近开发的灰度3D打印技术 (Nat. Comm. 14, 1251,2023),可在大范围内调控打印材料的力学性能,为这一构想提供了可能。近日,团队基于此打印技术和结构力学设计,提出了冷编程灰度4D打印,实现了无需加热、可在室温下冷编程的可变形结构。该工作发表在了 Nat. Comm. (14,5519,2023)。


图一:灰度光聚合打印多材料形状记忆高分子的性能及演示


  灰度光聚合(grayscale DLP)3D打印通过聚合前驱体材料上的创新设计和单体转化率精确控制,可以在大范围内调控打印结构的力学特征。该技术利用单一前驱体实现了多材料功能结构的一体成型。在同一结构上既可以打印出具有高弹拉伸性能的有机凝胶态,又能打印出具有高模量,高延展性的刚性形状记忆高分子。后者在玻璃态的高延展性(接近300%)赋予了冷编程形状记忆效果。如图一所示,利用三种灰度打印的空间框架结构,在极度压缩后,高灰度区(B3)卸载后直接恢复,表明其高弹性,而低灰度区(B2和B3)保持被压缩态。当温度高于B2区的玻璃化温度时,B2区恢复;当温度高于B1 区的玻璃化温度后,整体结构恢复。这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大变形冷编程能力。 


图二:灰度光聚合打印的多材料铰链结构冷塑变形的原理与实验展示


  利用DLP 3D打印的精准控制能力,灰度光聚合可以打印出两相材料构成的铰链结构单元。该单元利用室温下可以即时回复变形的有机凝胶态弹性体为基体,利用不能回复应变的刚性形状记忆高分子为形状记忆纤维。当铰链结构在室温下受到拉伸时,两相材料对应变的不同恢复响应行为会造成铰链结构的弯曲。弯曲的角度随着施加的应变而增大。研究团队建立本构力学模型对铰链的冷塑变形行为进行了有限元计算模拟,并基于铰链结构推导了应变与弯曲角度的理论关系,与实验结果相吻合。理论与计算模型有效指导了铰链变形的准确控制。基于此,通过铰链单元的串联结构设计制造了多个可编程的冷塑可变形状结构(图二)。 


图三:灰度光聚合打印的可变形结构实现局部可控变形展示


  不同于一般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结构件的整体形状变形,铰链式冷塑变形结构件可以在室温下对单个铰链单元施加应变触发局部变形,极大的增加了结构编程的灵活性。如图三所示,利用该技术打印的手模型,可以对每个手指每个关节单独编程,从而轻松实现手语。加热恢复后,可以进行再次编程。对串联式铰链结构,通过对不同铰链的分别变形,该结构可以被编程出多种构型。利用液态金属,该铰链结构可以在编程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导电性。冷塑变形能准确且快速响应外加应变实现可控变形,并且兼具热致形状记忆高分子的温度响应而快速回复。


图四:灰度光聚合打印的可编程阵列结构的冷塑变形展示


  灰度打印可以极大简化复杂可变形状结构件的制造。如图四所示,在打印时通过对铰链单元的指向性排列,便可对二维平面结构写入多种预设的三维立体结构,实现可编程可变形状控制。可用于制造复杂的可变形桁架,可展开装置等智能器件。 


图五:灰度光聚合打印实现的多级温度响应性形状可变结构


  冷塑型铰链兼具形状记忆高分子的热响应特征。灰度打印可以灵活调整铰链结构的两相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从而改变铰链结构的热响应温度。如图五所示,利用B3,B2及B1的不同组合,课题设计出不同响应温度的铰链单元。利用这些铰链单元,可以制造出具有多级温度响应的复杂可变形结构。


  佐治亚理工齐航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岳亮博士,孙晓昊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文章合作者包括来着佐治亚理工团队的余璐霞博士,李明哲博士,S. Macrae Montgomery博士和来自丰田汽车北美研究院的宋宇阳博士和Masato Tanaka博士以及丰田中央研发实验室的Tsuyoshi Nomura博士。该工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1170-4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