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工大刘宾元、长春应化所王献红Macromolecules:具有自催化性能的超低分子量CO2基多元醇的合成及在聚氨酯制备中的应用
2024-03-18  来源:高分子科技

  以CO2作为C1资源合成化学品,不仅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还可以减少化石原料的使用,是实现“碳中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技术途径。其中,利用CO2与环氧化合物在起始剂存在下共聚制备的CO2多元醇,可替代传统的石油基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用于聚氨酯材料的制备。全生命周期评估表明,生产含有20 wt% CO2的多元醇相较于全石油基多元醇可减少约11-19 %温室气体排放和13-16 %的能源消耗,并且以CO2多元醇制备的聚氨酯表现出更优异的耐水解及耐氧化性能。


  聚氨酯泡沫的消费量占聚氨酯消费品的第一位,其往往需要具有高官能度和超低分子量 (<2000 g/mol) 的多元醇作为原料。目前,大多数制备CO2多元醇催化体系受限于质子耐受性,难以用于制备高官能度和低分子量CO2多元醇。此外,CO2多元醇的端基以活性较低的仲羟基为主,制备聚氨酯时需要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有机胺作为催化剂,不符合环保理念。因此,高效合成具有自催化性能的高官能度、超低分子量CO2基多元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河北工业大学刘宾元教授团队与长春应化所王献红研究员、刘顺杰研究员合作,使用双金属氰化配合物 (DMC) 作为催化剂,芳香胺作为起始剂,通过CO2和环氧丙烷 (PO)共聚,实现了具有自催化功能的超低分子量支状CO2基多元醇的合成。该催化体系同时满足了高活性 (4.1 kg/g DMC和高选择性 (WcPC < 2.5 wt%的要求,均为目前已知合成支化CO2多元醇的最高水平。该支化CO2多元醇的主链中含有叔胺结构,与异氰酸酯反应时在不加入任何催化剂的条件下成功制备了硬泡聚氨酯,显示出自催化效果。


  该工作首先研究了不同胺类化合物作为起始剂时对CO2/PO共聚的影响。发现脂肪胺会破坏DMC催化剂的结构,导致催化剂失活。当用碱性更小的芳香胺作为起始剂成功获得了分子量低至几百的CO2多元醇,且在含有非配位吸电子基的芳香胺中,聚合反应更容易进行。通过FT-IRXPS分析,发现芳香胺中N原子的配位能力是影响反应活性主要因素,具有较强配位能力胺的会与DMCZn活性中心发生配位,阻碍PO开环引发聚合,从而导致聚合活性不高。尽管硝基(-NO2)是一个强吸电子基团,可使得硝基苯胺中胺基N原子的配位能力变弱,但由于-NO2具有可与Zn配位,同样会导致DMC催化剂失活。 


1红外光谱研究DMC与苯胺 (AL), 2-氯苯胺 (2-CA)2-硝基苯胺 (2-NA)的相互作用。 


2XPS研究DMC与苯胺 (AL), 2-氯苯胺 (2-CA), 2-硝基苯胺(2-NA), 3-硝基苯胺 (3-NA) 和 4-硝基苯胺(4-NA)的相互作用。


  当使用二元芳香胺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 (MOCA) 作为起始剂时,获得了高官能度的支化CO2多元醇。其支状结构通过核磁,GPC分峰及羟值滴定得到确认。支状CO2多元醇的分子量可通过改变PO/MOCA比例进行精确调控。结合不同时间ESI-MS质谱,提出了MOCA作为起始剂的作用机理,即Zn-OH首先与PO作用引发聚合,而后MOCAPODMC中的Lewis酸性位点上生成胺基醇,生成的胺基醇作为链转移剂参与到调聚反应,实现对分子量大小的调控。这种主链含有叔胺结构的CO2多元醇,在与异氰酸酯反应时无需外加催化剂,具有自催化效果。由MOCA作为起始剂制备的支化CO2多元醇可得到性能良好的硬泡聚氨酯。 


3. MOCA作为起始剂时共聚机理的研究


4含有叔胺结构的MOCA-polyol (a), 2-CA-polyol (b) 及不含有叔胺结构的BPA-polyol (c), PPCD-222 (d)用于制备硬泡聚氨酯。


  该工作以“Construction of Ultralow-Molecular-WeightCO2-Polyols with Self 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Polyurethane Preparation为题发表在Macromolecules》。论文第一作者为河北工业大学博士生董金成,通讯作者为河北工业大学刘宾元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王献红研究员和刘顺杰研究员。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300451873055)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E2022202015)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macromol.4c00397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