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津科大司传领、徐婷及合作者《Aggregate》封面文章:利用植物基纤维素微/纳颗粒制备Pickering多相材料
2024-04-28  来源:高分子科技

  乳液(/)和泡沫(/)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多相体系,其通常是热力学不平衡的,但可通过动力学作用使其具有长期稳定性。传统上,使用分子乳化剂或表面活性生物聚合物来降低不混相之间的界面张力避免相分离。近年来,固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多相体系由于其优异的稳定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各种固体稳定剂中,来源于农业和林业的纤维素微/纳颗粒由于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可调节的表面性质Pickering多相体系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天津科技大学司传领教授徐婷副教授南京林业大学蔡旭敏副教授广西大学姚双全助理教授、及东北林业大学宦思琪教授合作,Pickering体系(包括乳液和泡沫)稳定性角度,对纤维素胶体颗粒形成和稳定Pickering多相体系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制备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全面介绍了由纤维素颗粒稳定的Pickering多相体系衍生的新型材料及其在食品、刺激相应型材料和泡沫材料领域的应用。提出了纤维素/纳颗粒Pickering多相体系在科学研究中所存在的挑战及解决策略,为纤维素/纳颗粒Pickering多相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以上相关成果及内容以题为Pickering multiphase materials using plant-based cellulosic micro/nanoparticles发表在《Aggregate》上(中科院1区,IF:18.8),并被遴选为封面文章(图1),第一作者分别为天津科技大学刘慰博士斯德哥尔摩大学庞博博士天津科技大学博士生张萌


1. 论文被遴选为《Aggregate》封面文章


纤维素微/纳颗粒稳定Pickering体系的理论


基本理论


  颗粒界面吸附的特性受其表面化学性质和两相间界面张力的协同影响(图2a)。颗粒的形态是主导Pickering体系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对于球形颗粒,吸附能(?Gsphere)可以根据公式(1)进行计算:



  其中,R颗粒的半径,γow两相间的界面张力,θ为颗粒在两种流体中的部分润湿的平衡三相接触角。当使用各向异性的、形状为棒状的纳米颗粒时,由于这些颗粒具有更大的吸附表面,因此在Pickering稳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颗粒的形状、界面取向和堆积等影响因素。对于棒状颗粒,吸附能(?Grod)可以根据公式(2)进行计算:




  其中,ab分别长半轴和短半轴的尺寸,γow为油相和水相之间的界面张力。颗粒在界面上的不可逆吸附是因为相较于热能(kBT),颗粒从界面分离所需的能量更高(图2b。比较球形颗粒和棒状颗粒界面处的横截面积,不等式ΔGrod>ΔGsphere适用于0180°之间的任何θ。因此,与同等的球形颗粒相比,各向异性纳米颗粒可以产生更强的物理吸附,并且更容易在液体界面处组装。其次,由于向异性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覆盖和更密集的表面层,其比球形颗粒负载水平更低。 


2.  a)球形颗粒在油水界面吸附的示意图;b)接触角小于90°的油水界面上的棒状各向异性纤维素颗粒对O/W Pickering乳液的吸附示意图;c纤维素微纤维结构的不同平面在纤维素微/纳米粒子的结构中表现出亲水性和疏水性


纤维素微/纳颗粒的界面自组装


  纤维素具有亲水的表面性质,但纤维素颗粒的晶面在结构上是非等效的,当在界面吸附时,它们的疏水边缘(200)会定向向油相弯曲(图2c),即未经修饰的棒状纤维素颗粒可以适应油滴的曲率,促进其在界面进行组装。然而,由于没有实际的疏水性实体与纤维素颗粒的表面相连,它们仅通过表面与油接触,而不是在油相中伸展,这限制了吸附和随后排列的动态调整。利用纤维素颗粒的“伪两亲性”及独特形态特征,它们可以在界面自组装,这高度依赖于它们的尺寸、表面性质、颗粒间相互作用等。表面电荷密度小于0.03 e/nm2的纳米纤维素晶体(CNC)能有效地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形成具有高稳定性的微小液滴,而过高的表面电荷密度(>0.03 e/nm2)则会产生强烈的静电排斥作用,在CNC之间产生阻碍其在界面吸附、排列和连接的效果,导致乳液太稳定。因此,在制备乳液时添加少量盐可以部分中和CNCs的负电荷,提高乳液体系稳定性


  除了表面电荷外,CNC的长宽比也是影响异型颗粒关键因素之一,并且与棒状形态效应相关联,极大地影响着界面组装。低长宽比短纳米晶围绕着液滴紧密排列,在界面覆盖率较高>84%),而由长纳米晶覆盖率较低(<44%)通过更长纤维结合形成交错液滴(图3。虽然纤维素颗粒可以在界面处组装,但由于界面接触定向相互作用,它们很难形成强的界面粘附。使用相反电荷来修饰纤维素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能够促进其在界面处的吸附。 


3. 由棉花(左图、细菌中图和刚毛藻(右图)制备的CNC在稳定的聚水包苯乙烯乳液表面的覆盖率变化


纤维素微/纳颗粒稳定Pickering体系的制备方法


  纤维素颗粒在吸附时可以不可逆地锚定在油水界面上,为了克服颗粒从界面分离所需的能量障碍,通常需要在Pickering乳化过程中施加外力或改变溶液条件。乳化过程中产生的强大机械力有助于克服解吸的能量屏障,从而形成含有相对较小液滴的Pickering液滴。根据机械过程所需能量的不同,Pickering体系的制备方法有三种,分别是/转子混合、超声乳化和高能均质(图4。此外,可以产生均匀分布液滴的膜乳化和微流控技术也被用于生产Pickering乳液。然而,因为纤维素颗粒的尺寸大、表面活性低,这两种方法很少用于纤维素颗粒稳定Pickering体系的制备。 


4. 生产纤维素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示意图a超声波b)定/子混合c高压均质


纤维素微/纳颗粒Pickering多相材料


Pickering乳液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纳米纤维素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食品领域应用广泛(图5。储存稳定性是影响食品乳液使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由未改性的纳米纤维素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由于液滴尺寸相对较大,往往表现出较差的储存稳定性。减小液滴尺寸、增加连续相的粘度以及形成乳液凝胶的交联网络等方法能够改善乳液的稳定性。由于纤维素在人体胃肠道(GIT)内不能被消化,因此可以赋予Pickering乳液额外的功能。纤维素颗粒可以在油滴周围形成物理屏障,阻止消化酶接触常量营养素,或者通过纤维素与消化酶、胆汁酸或其他胃肠道成分结合以降低活性。除了简单地调节脂质消化外,Pickering乳液还可以实现靶向递送。除了直接使用液体形式的纳米纤维素稳定Pickering乳液外,它们还被用作配制食品包装材料的可加工成分。 


5. a)含有1.0 wt%油和0.05 wt% CNFsCNCs溶液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荧光图像及稳定机制示意图;b冷冻干燥和再分散对CNCs、甲基纤维素和单宁酸稳定的乳液外观的影响底部为初始乳液的图像、冷冻干燥后相同乳液的SEM图像以及在水中再分散后的乳液粉末的共焦图像;c基于CNCs的复合物在油滴表面覆盖形成保护壳的示意图


Pickering乳液基刺激响应型材料


  利用Pickering体系的两相性质和纤维素颗粒的可调性,制备出的Pickering乳液有望应用于刺激响应材料。在不同类型的外部刺激中,pH响应性依赖于纳米纤维素在酸或碱条件下的可变性,是纳米纤维素基Pickering乳液最常见和最容易实现的刺激之一(图6a, b。纤维素分子的表面羧基化是实现pH响应性的一个较为简单的途径。然而,由于使用酸或碱来调节水介质环境以实现响应性,体系中离子杂质的增加导致乳液的稳定性降低,限制了实际应用。与pH响应系统相比,磁场属于非侵入性且高效的刺激,适合精确和靶向释放,因此由纳米纤维素稳定的磁响应Pickering乳液在应用中备受关注。除了依靠单一刺激来发生反应的Pickering乳液,双重刺激体系也有很大应用前景,次级刺激不仅向材料添加了额外的功能性,而且对初始材料特性的干扰很小(图6c 


6. a)苯基聚乙烯亚胺修饰的CNCb)聚[2-(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PDMAEMA)-g- CNC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pH响应行为示意图;c)由Jeffamine M2005修饰的CNC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温度和CO2双响应原理图


Pickering泡沫的应用


  与Pickering乳液相比,Pickering泡沫由于其轻质、高孔隙的特性,在材料开发方面应用广泛。使用纳米纤维素作为稳定剂能够获得了两种类型的Pickering泡沫,即液体泡沫和可干燥(固体)泡沫。纳米纤维素稳定的液体Pickering泡沫的应用有限,因为大多数Pickering泡沫是用低浓度的纳米纤维素(通常小于2 wt%)来稳定的,当液体Pickering泡沫去除液体后结构会完全塌陷。为了避免在去除Pickering泡沫中的液相时产生脆弱的纤维素网络,通常使用纳米纤维素与其他成分进行组合作为稳定剂(图7 


7. a没有纤维素颗粒的情况下形成湿Pickering泡沫左图在纤维素颗粒的存在下形成湿Pickering泡沫右图);b在没有纤维素颗粒的情况下,由湿Pickering泡沫模板制成的固体泡沫,在空气中干燥后为塌陷的粉末左图。在纤维素颗粒的存在下,由湿Pickering泡沫模板化制成的固体泡沫保持了初始结构形成多孔固体


挑战与展望


  纤维素胶体颗粒独特的形态特征和可调的表面特性使其能够在油水界面自组装,形成位阻屏障,抑制分散相液滴的聚集,因而在稳定Pickering多相体系中备受关注。纤维素颗粒在油水界面的组装受其形态、表面电荷、润湿性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方法进行调节。本文对纤维素胶体颗粒形成和稳定Pickering多相体系的基本理论、影响因素、制备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此外,综述了由纤维素颗粒稳定的Pickering多相体系衍生的新型材料及其在食品、刺激相应型材料和泡沫材料领域的应用。为促进纤维素/纳米颗粒Pickering多相体系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纤维素/纳颗粒Pickering多相体系在科学研究中所存在的挑战及解决策略:


  首先,纤维素颗粒在油水界面的动态行为研究能够更好地控制纤维素颗粒在油水界面的组装,但其在油水界面的动态吸附和自组装行为难以实时监测。其次,纤维素颗粒的安全性和毒理学研究尚不清楚,纤维素颗粒基Pickering体系的生物安全性测试需要长期实验。最后,利用纤维素颗粒基Pickering体系作为基础材料进一步开发高性能、多功能和可定制的材料仍然具有挑战性。此外,除直接应用Pickering多相系统外,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如3D打印、铸造、成型等)以制备出多样化、独特结构和应用还有待研究。


  相关链接https://doi.org/10.1002/agt2.555


作者简介


徐婷,天津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科协资助)入选者,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2020年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入职天津科技大学。任The Innovation(SCI一区,IF33.1)等学术期刊青年编委。研究方向包括纸基先进功能材料、纤维素纳米材料的可持续制备及先进纳米生物质复合材料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企业横向项目及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6篇、热点论文10篇、封面论文12篇)。申请/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其中国际专利4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先后获国家林草局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英国IChemE杰出研究奖等。



司传领,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博导、科技处副处长、全国青联委员。主要从事制浆造纸及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Bentham Ambassador等。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林草局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中国轻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等。



蔡旭敏,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江苏省“双创博士”,国家“双一流”专业“林产化工”系副主任,于南京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唐本忠院士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林木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和AIE研究相结合的BioAIE跨学科研究。近3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Advanced Science和 Aggregat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研究工作得到美国科学促进会EurekAlert、国家科学评论和交汇点媒体杂志等亮点报道。任The Innovation和《生物质化学工程》青年编委。课题组链接:https://www.x-mol.com/groups/cai_xumin



姚双全,广西大学助理教授,广西清洁化制浆造纸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科研秘书,广西大学与纽约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师从王双飞院士和覃程荣教授,主要从事木质纤维生物质高效清洁分离和纸浆清洁化漂白研究。近3年在Aggregate、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SCI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及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研究工作得到田纳西大学Arthur J. Ragauskas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认可。任《大连工业大学学报》首届青年编委以及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究员等职务。个人网址链接: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Shuangquan-Yao


宦思琪,东北林业大学教授,于2017-2021年间在芬兰阿尔托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Orlando J. Rojas教授。主要从事林木生物质材料多维重组与功能应用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博士后面上项目、黑龙江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近五年在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总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授权发明专利3项。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