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宜瑜院士:以更广阔视角审视基础研究
2010-04-21  来源:科学时报
关键词:基础研究 陈宜瑜
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关键词。而自主创新又无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为强力的引擎。
 
作为源头部署的基础研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又将如何对中央关于新时期推动科学发展的方针和部署作出反应,为繁荣基础研究、全面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呢?《科学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
 
基础研究
 
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
 
《科学时报》:您觉得自主创新的内涵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陈宜瑜:从自主创新的特点含义来看,自主创新应该有3层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即努力获得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更多的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实际上这3个方面都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不可分。基础研究的水平越高,对客观规律认识得越深入,创新的视野和思路就越宽阔,创新成果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自主创新的内涵主要包括3种基本的创新形式,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科学时报》:自主创新能力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不可分,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基础研究的?
 
陈宜瑜: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活力之源。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科学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发挥了支撑作用。基础研究既是原始创新的源头,又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支撑。
 
现在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似乎基础研究都是科学家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在工作。其实牛顿、达芬奇、哥白尼那种贵族式的研究方式,早已经是过去时了。基础研究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科学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来源”,其发展受“双力”驱动。从上个世纪开始,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就是开展基础研究的目的,已逐步从单纯满足科学家深化对自然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兴趣,转向更加注重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国力竞争的需要。
 
我们不能狭义短视地看待基础研究,认为基础研究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和科学基金资助实际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基础研究的推动力已经大大超过单纯的科学自身发展的吸引力,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将基础研究区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科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两种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已经成为推动基础研究和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时报》:您对于国际国内基础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有何判断?对基础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何评价?
 
陈宜瑜:20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时期。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科学理论往往超前于技术和生产,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应用周期也越来越短,基础研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发挥了支撑作用。因此,基础研究正在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
 
当前,世界格局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超前部署基础研究是各国科技政策的显著特征之一。基础研究中变革性研究正在持续积聚,围绕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抢占后危机时代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加激烈。繁荣发展基础研究,是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石。
 
基础研究也应当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依靠科学技术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形成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和少排放、多利用的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与途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通过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研究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