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校企互惠:产学研合作迈入“联盟时代”
2010-06-03  来源:科技日报

     走进南京地铁,一辆地铁列车正呼啸着驶入车站,反方向的另一辆列车缓缓启动驶离站台……在这看似平常的画面中却暗藏玄机: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牵引供电能耗优化系统”,瞬间把进站刹车的能量转变为出站列车加速的力量,此消彼长间,已悄悄地节约了大量电能。

  轨道交通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成为城市公用设施中最大耗电系统。到2014年,南京将开通6条地铁线路,1年的耗电量预计高达27亿度!但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科技人员敲敲键盘,就轻而易举地节电10%,今年这套系统就将在南京地铁4条线路投入使用,开创国内同类技术先河。

  在江苏,南理工与南京地铁的合作不是一个特例,而是一个代表。目前,省内外120多个高校院所3400多个学科团队与江苏企业结对合作,共建立“校企联盟”4011个,服务企业科技人员达15000多名。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说:“从‘星期日工程师’到‘校企联盟’,在各级科技部门的推动下,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产学研工作已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单个行为向网络行为、短期项目合作向长效稳定合作转变”。这三个“华丽转身”,助推江苏产学研合作迈入“联盟时代”。

  企业创新不再摸着石头过河

  2009年之前,周全法一直很焦虑,他对于生产高档铝合金焊丝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在实验中宣告失败。科技创新是有风险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不创新更是死路一条。作为江苏新华通焊材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周全法深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惜重金一次次向梦想发起挑战。

  而在几年前,他还游离于这个梦想之外。周全法养过猪、干过木匠、当过会计,唯独没有跟科技打过交道。他创办的集装箱企业,生产一个2000美元的集装箱,利润最高的时候能赚200美元,而到了金融危机期间只有十几美元。

  不搞创新就像被逼进死胡同,周全法除了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别无出路。2008年3月,他与清华大学潘纪銮院士牵手展开了“自主爬行焊接机器人”研究,这项国际原创的成果目前已经申请了PCT专利,并且在国内多个大型造船厂投入试用。

  从此,尝到科技创新甜头的周全法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9月,他又把目光投向高档铝合金焊丝。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需要3000吨的高档铝合金焊丝,每吨价格在9.5万到11万元不等,而由于我们的冶炼技术不过关,这些焊丝全部从国外进口,”周全法算着这笔账,但是更让他不安的是,“焊接一辆动车组车厢只需要245公斤焊丝,但是因为中国人造不出来,所以国外企业乘机搭售型材,一节车厢8吨重铝合金就被外商硬生生地啃掉一大块。”他看到了市场的前景,也感受到了民族产业被国外先进技术拒之门外的压抑,势必要把这项技术攻下来。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最新动态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