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2010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2010-06-2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6月4日,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度学术委员会议在苏州召开。周其风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王佛松院士、卓仁禧院士、曹镛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教授、张希院士、董建华教授、薛奇教授、杨小震研究员、陈永明研究员、殷敬华研究员、王利祥研究员、陈学思研究员等学术委员会委员、顾问委员和境外委员以及实验室主任韩艳春研究员和副主任李悦生研究员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长安立佳研究员、所长助理周光远研究员代表应化所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其风院士主持。安立佳所长致欢迎词,感谢与会的学术委员在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会议,为实验室的发展出谋划策。

    韩艳春研究员代表实验室作2009年度工作报告,汇报了实验室的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以及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等。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体现我国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研究水平的突出代表之一,一贯坚持“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研究和高分子材料的高技术研究”的定位和“基础研究引领国际前沿,高技术研究立足国家需求”的战略,选择高分子的高性能化、高分子复杂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的分子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以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分子科学研究平台为目标。

    2009年实验室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方面成绩显著,共承担科研任务176项,实到经费7226.28万元。在牵头争取并获准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方面表现突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项目2项、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1项。

    实验室在高分子的高性能化、高分子复杂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的分子工程三个方向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结构与组份可控的过渡金属催化聚合方面,获得多种新型高效配位聚合催化剂,实现第一例高温烯烃活性配位聚合、聚乙烯嵌段功能化环烯共聚物、乙烯-降冰片烯交替共聚、异戊二烯高3,4-选择性聚合等。在高分子复杂体系多尺度结构及行为研究方面, 针对高分子复杂流体以及多相、多组分高分子体系分子链构型演变、相转变、相分离和聚集态结构形成等过程,研究其热力学驱动力与动力学演变机理,在高分子复杂体系计算机模拟、双峰聚乙烯和釜内合金抗冲聚丙烯链结构剖析、高分子薄膜结构调控与性能、高分子软胶体晶体形变机理等方面取得进展。在光电功能高分子和塑料电子学研究中,提出了实现单一高分子发射白光的新机制—“主体俘获电子,抑制电荷转移机制”,设计合成了具有纳米组装结构的给受体型单分散共轭齐聚物,并获得单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的最好结果。开发出了全荧光型、荧光/磷光复合型和全磷光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制备的叠层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是目前报道的国际最好水平。在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方面,靶向高分子键合药、生成可降解高分子的自组装、组织工程、具有电活性的生物医用高分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获奖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其在显示器件中的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聚烯烃材料的化学与生物改性及其大规模应用)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如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s等发表第一单位论文214篇。获权发明专利54件(其中美国发明专利3件),申请发明专利78件。

    实验室汇聚了一批高分子科学及材料领域的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在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上已相应形成了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和竞争力的一批科研团队。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2个群体,在2009年都得到延续三年支持,创新群体占全国高分子学科的50%,成为国内拥有2个高分子创新群体的唯一实验室。2009年“有机光电材料及其应用”获 “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试运行。实验室有固定人员队伍45人,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占51%;实验室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名(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最多的高分子实验室),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 形成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科研团队。实验在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研究队伍的学术水平与影响也可从其成员的学术任职得到体现。多位固定人员分别在国内外有关学术组织和学术杂志任职,有8人分别IUPAC和Prog. Polym. Sci.,Biomacromolecules,Langmuir,Macriomolecular Bioscience等任编委。

    实验室认真制定制度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了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的研究生。本实验室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各类科学院冠名奖学金和奖励3项,其中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中科院院长优秀奖1项,2009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BHP Billiton奖学金1项。

    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成效显著。共承担各类重要国际合作项目16项,其中包括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基金委A3计划1项,基金委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德国BASF公司合作项目1项,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1项等。在有机光电材料及其应用、具有靶向性和pH敏感性的新型非病毒类基因载体、医用聚烯烃材料的制备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同步辐射研究高分子薄膜纳米结构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组织承办双边会议、国际会议2次。08-09年批准开放课题17项,在光电功能聚合物/无机半导体纳米粒子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水溶性纳米晶的提纯机理、表面活性剂包埋的聚氧簇静电复合物的组装与功能、新型肝靶向给药系统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实验室扎实推进学术氛围与文化氛围建设,为青年骨干成长和优秀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推出了211系列学术活动,即两个高分子系列报告(旨在加强核心研究员自身对研究方向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把握为宗旨的“高分子科学前沿报告”,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学者间学术交流为宗旨的“高分子科学讲座”)、一个以加强对实验室青年骨干培养为宗旨的“青年骨干学术报告会”和一个以加强与国内其它优势研究单位、重点实验室和产业界的交流合作的学术报告会。同时,坚持定期出版实验室季度工作报告、加强网页制作与信息公开,坚持实验室公众开放活动。充分发挥顾问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境外委员在把握研究方向和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实验室重视公用平台建设,专门制订实验室公用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并招聘三名有海外研修经历的博士从事仪器管理、开发和用前培训等工作,采用预约和适时监控体系,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 保证了科研工作的需要。

    与会的学术委员和特邀委员对实验室的工作给予的充分的肯定,并就目前高分子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形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