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贤土院士: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在实践中产生
2010-07-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毫无疑问都是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与科研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但在目前关于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中,也就是科技界热烈讨论“钱学森之问”时,不少学者过多强调了大学的重要性和责任,而不强调个人在步入社会以后的艰苦努力与实践,以及社会所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这是不妥的。
 
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大学对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高等教育十分重要,其重要性在于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应包括传授知识和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两个方面。
 
我国大学现在的教育着眼点更多的是传授知识,而缺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事物能力的训练。有时虽然教师在讲授课程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在传授思维方法,学生们也在潜意识地接受这样的训练,但学校和老师有意识地把这样的训练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十分不够的。
 
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为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具体实践中可以深刻体会到科学思维方法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1960年前后,中央抽调了一批优秀科学家领导核武器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虽然他们的研究领域完全不同于核武器,以前也从未接触过原子弹、氢弹,但他们具有分析复杂事物、抓住现象本质的突出的科学思维能力,结合他们原来的专业知识基础,在较短时间内领导年轻研究人员取得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突破,以后又突破了中子弹,这其中正确的科学思维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我们经常听彭桓武、周光召、于敏等分析问题,我印象很深刻。他们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要害,这令我很感兴趣,常常问自己,他们为什么这样分析,巧妙在什么地方,如果是我会怎样分析,并从实践中不断感悟。一次两次三次,慢慢地就形成一套自己的独立科学思维能力。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在刻苦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科学思维的能力,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帮助非常大。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比学习书本知识难得多,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感悟,才能获得很大收获。在日常研究工作中不乏专业知识丰富、思想也很活跃的同志,由于缺乏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不能很好地抓住问题的核心,最后虽然与别人一样努力,但成就远不如人家。我认为,只有研究中不断地汲取周围同事好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充实自己,再通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就一定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正确科学思维方法。这样,在丰厚的知识基础上就一定能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需要强调的是,在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方面,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和训练更为重要。优秀的导师在指导博士生的时候,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分析复杂事物、抓住现象本质的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到他所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实践表明,高分的学生不见得在科研工作中就一定能做出很好的成绩,只有那些知识基础扎实、学得灵活、思维方法正确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实践的锻炼中才有可能成长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做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社会肩负的重要责任
 
一个人在大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以后走得好不好、有没有成就,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个人要努力,社会的责任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高水平的创新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物和战略科学家,不仅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中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十分熟悉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而且应具有善于分析复杂事物、抓住现象本质的科学思维能力,这样的人才可能作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贡献。现在,不少学者喜欢把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都压在大学身上,似乎大学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这与我们实践中的认识并不一致。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