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宜瑜:创新群体基金,培育造就进入世界前沿的中国团队
2010-09-0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2000年~2009年期间,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创新群体基金)共投入经费16亿元,资助创新群体225个;其中有139个群体获得第二期延续资助,22个群体获得第三期延续资助。
 
获得资助的225个研究群体中,102个群体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占总数的45.33%,101个来自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占总数的44.89%,8个来自解放军系统的研究单位,14个来自其他部委所属研究单位。
 
陈宜瑜介绍,受资助的多数群体在自身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获得创新群体基金资助后,由于得到持续稳定和较高强度的经费支持,许多群体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有的在重要科学领域的世界前沿占有一席之地,有的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作出了显著贡献,有的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此期间,许多群体带头人也成长为真正的科技领军人才。
 
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印证了这一点:2003年以来,共有38位创新群体的学术带头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立完整的人才资助和培养链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技人才计划的实施,我国科研队伍整体老化、人才外流等现象得到缓解,高层次创新人才‘断层’逐步弥合。但是,一个人优秀,不等于一个团队都好。”陈宜瑜说,“如何通过建设一支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成为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定人才培养方略的重要方向。”
 
因此,基金委在10年前作出了设立创新群体基金这一富有前瞻性和鲜明时代特征的重大部署。实施创新群体基金,正是科学基金人才工作实现从资助科学家个体发展模式到资助个体与团队建设并举模式的战略转变,也是培育创新团队、造就科学帅才和形成科学学派等方面开始新实践的标志。
 
创新群体基金设立及实施10年的历程,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建立相互衔接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和培养链的过程。
 
创新群体基金设立以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大部分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统计数据显示,创新群体带头人(资助时)的平均年龄为45.74岁,其中199人为杰出青年基金获资助者,占总数的88.44%。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创新群体基金已经与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现了无缝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才资助体系也日益完善。”陈宜瑜说。
 
创新群体基金的设立不仅体现了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还是基金委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
 
陈宜瑜解释说:“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风险高和厚积薄发等特点,任何重大创新和突破都有赖于良好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创新群体基金不同于一般的研究项目,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才基金,它在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总体不足、科学家经常为经费四处奔波的情况下,采用‘3+3+3’的延续资助模式,对以优秀科学家为带头人的研究群体给予持续稳定和较高强度的经费支持。这对于集聚优势人才,保障优秀科学家集中时间和精力,潜心钻研,自由探索,勇于冲击世界科技前沿具有重要意义和政策影响。如何保护科学家的积极性,为他们构建宽松的科研环境,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造就一批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冲击世界水平的中坚力量和突击队,正是创新群体基金所精心追求的。”
 
正因如此,创新群体基金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极大欢迎和热烈响应。能够获得创新群体基金资助的科学家当然也是国内最优秀的群体。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