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深圳大学聘任制改革:未明确提取消行政级别
2010-11-1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十月,一项酝酿了五年的人事制度改革在深圳大学正式实施。
 
改革结果如下——校长章必功表示自己可以“不要正厅级”,但这不能由他决定;教授们期待着“教授治校”,但现在却“从教授变成了‘教授工’”;号称打破所有人的“铁饭碗”,其实只是从此之后进入深大的老师们,铁饭碗没了。
 
在深圳大学开放的草坪上,一名教代会成员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不改不行了,我们确实都支持改革,但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投票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改革的对象,其实不是我们。”
 
改革,没有退路
 
这场改革已经酝酿了5年。5年前,章必功开始担任深圳大学校长。他上任之际,正是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风起云涌之时。
 
2003年,章必功的母校——北京大学掀起了“引入竞争,不升即离”的人事制度改革,引发全国高校的强烈反响。此后,中山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悄然敲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大等学校也随之行动起来。
 
2006年,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等联合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
 
今年61岁的章必功,自深圳大学建校第二年起就从北京远赴加盟,从此扎根深大26年,在深圳大学教师中很有口碑。多名教师向《中国新闻周刊》评价道:“章校长想干点事情。”
 
“想干点事情”的章必功,上任不到半年,就成立了12人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课题组”,开始制定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这一想法虽比广东省的《意见》来得更早,但2005年11月拟出方案初稿之后,共修改了46次才形成了2007年10月的方案讨论稿。
 
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深圳大学“将逐步淡化行政本位,实行全员聘用制,今后全校所有教职员工不再具有传统的国家干部身份,每个岗位能上能下”。
 
那时,深圳大学前任校长罗征启曾经找到章必功说,“我当年是一个人说了算,你现在是在一个体制下的改革;我领着贫农干,你领着富农干。”
 
从教代会的讨论到大规模进入教师层面的广泛讨论,在讨论中过了两年。然后,深圳大学的改革突然进入了快车道。
 
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广州、深圳两地作为珠三角的中心。这样一来,深圳高校发展滞后的局面,一下子成了地区改革的障碍。
 
这一年6月,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刘玉浦到深圳大学调研后说,“深圳大学的一些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甚至还不如许多其他学校。”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视察深圳大学时更明确表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深圳大学设在这里,应该与特区同成长,办出特色,争取在高等教育方面也排在前列。”
 
压力从此自上而下地笼罩了深圳大学的每一位老师,改革成为深圳大学没有退路的事情。
 
“教代会共进行了两次投票”,一位老师为《中国新闻周刊》描述当时的场景,“第一次投票的气氛非常紧张,教代会的一些成员在投票前就放出风,说要投反对票。但这个时候离深圳大学向深圳市政府汇报的时间已经很短了,所以学校领导必须要保证投票能通过。改革方案做了紧急调整,整个改革方案变得非常温和,几乎没有触动任何人的利益。这样,到第二次投票时,就没有任何悬念地通过了。”
 
人事改革:目的,或前提?
 
事实上,在章必功设计的《深圳大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总体方案》共有六项基本内容:1.实行“全员聘任,签约履聘”的人事分配制度;2.建立和完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与管理机制;3.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4.推进科研管理改革和学科建设,做强做大优势学科;5.推行“学术主导”的内部管理体制;6.创建“立法办学”的办学保障体系,构建立足“自主办学”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章必功认为,为顺利实施后续五项改革,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是必须走的第一步。人事制度改革,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而仅仅是创办现代大学的前提。
 
但老师们却不这样想。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