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海纽约大学:“国内留学”能否成真
2011-02-2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招生要求已定
 
俞立中认为,上海纽约大学是两座国际大都市、两个国际金融区(纽约大学校区在曼哈顿)的联动,因此不仅是国际人才的培养基地,也可促进双方在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据了解,上海纽约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将与纽约大学本部对接贯通,主要考虑纽约大学本身在国际排名最前的学科,如金融、应用数学、经济学等。
 
“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竞争、学习和工作。”俞立中认为,全球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的理解、交流和沟通能力,是非常紧迫的需要。上海纽约大学将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知识拓展,致力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学习、竞争和发展能力,并将为此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招收学生。
 
上海纽约大学将尝试把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国际大平台,将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执教,华东师范大学和纽约大学的部分教师也将参与其中。据透露,届时纽约大学的教师至少将占三分之一;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等内容的课程,将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授课;“其他教师都将以纽约大学的标准全球选聘”。
 
目前上海纽约大学具体的招生规模尚未确定,但招生要求已经比较明确:少招学生,招好学生,并提出了较高的选拔要求。招收的中国学生将占50%以上,高考成绩仍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学生本科期间将有1~2个学期的海外游学经历,毕业后可拿到纽约大学的学位证书及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证书。
 
虽然上海纽约大学定位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但作为非营利机构,学费不会太高,按俞立中的介绍这方面“肯定不是美国纽约大学的标准,甚至可能不比香港大学高”,“一定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奖学金,让贫困家庭优秀的学生同样有机会就读”。
 
在管理上,上海纽约大学将完全按照现代大学制度。“肯定不是中国大学现有的管理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都会体现纽约大学的元素。”俞立中说,该校还将组建董事会及具体的管理团队,但校长由中方担任。
 
有望带来借鉴
 
“中国的教育需要多元化,因为人才要求也是多元化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模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俞立中认为,上海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不拘一格地培养适应各种需求的优秀人才。他冀望上海纽约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多元化”中的“一元”,为内地部分高校提供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管理中心主任吴刚对上海纽约大学充满期待:“我相信有活的机制就一定有新的办学模式,如果它有充足的资源,就会吸引优秀的教师。一旦这个局面形成,就会对大多数学生产生吸引的马太效应:随着大学声誉提高,吸收愈来愈多的好生源;随着好生源的涌入,大学的发展又越来越快。”
 
据了解,传统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指中外高校学分互认,采用国内读2年、国外读2年或者国内读3年、国外读1年的模式,学生毕业时拿两校文凭。这种合作限于学生交流,并不涉及科研、管理等方面。而目前真正由国内大学和国外高校合作创办的独立大学,主要是位于江苏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位于浙江宁波的宁波诺丁汉大学。这两所大学都是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独立校园,进行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中外合作大学,分别由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集团合作创办。
 
吴刚认为,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实际上是半民办性质的。其中诺丁汉大学的合作高校和合作地区的水平不太高,导致其发展面临瓶颈;西安交大利物浦大学则由于校址不在西安,西安交大和利物浦大学的文化实际上都没吸收到。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从现有信息看来,上海纽约大学和宁波诺丁汉大学差别不大。真说差别的话,宁波诺丁汉是国外一流大学借了中国大学的壳来办学,上海纽约大学则是强强联合。”
 
吴刚也说:“上海纽约大学是真正在中国形成一种寻求强强联合的大学合作的开端。”该校获得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的实质支撑,着重依靠一方的生源、管理以及另一方强大的学术资源,把双方最优、互补的资源拿出来强强联合,其拟开展的大学机制改革使它看起来类似一个“大学特区”。
 
那么,上海纽约大学能否实现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美好愿望?吴刚表示,因为目前还在筹建过程中,还很难进一步判断,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一要看它获得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力度;二要看它的办学体制是不是非常灵活,能真正按国外大学的模式治理;三要看它能否真的吸引最好的师资。
 
丁小浩也表示,就目前提供的信息来看,上海纽约大学能否带来全新的变革仍有待观察,“应该算是介于国内本科和国外本科之间的一种模式”。她认为就教师队伍组织来看,“全部全球招聘和部分全球招聘大不一样”,上海纽约大学将有大量教师来自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师资,“这一步走得并不是特别大”。但她表示仍然看好上海纽约大学:“如果能运作好、自负盈亏的话,对国内学生来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