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术打假任重而道远 教育部学风委名存而实亡
2011-03-0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2月10日,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决定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并追回奖金。该项目全称为“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经科技部核实,其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的行为。因此,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第二十一条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其该项目所获奖项,这也是我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据了解,早在2007年底,西安交大的陈永江等6位教授便实名举报,称李连生在申报有关项目中存在造假、侵占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题。从举报李连生造假,到最终撤销其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举报者陈永江和几位同事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其间还遭遇了各种压力与阻挠,后因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的报道而广受重视,才促成了校方与举报者的沟通,最终撤销奖项,并免除李连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格。
 
虽然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西安交通大学日前已经表态,对于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撤销李连生等人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表示欢迎,并称这是学校主动向科技部提出撤销该奖项的申请后,科技部经过严格审查程序后,做出的正确决定。但如此大方地承认“家丑”并急于清理门户的行为,难免不让人觉得有点“独善其身”的意思。
 
不过“独善其身”总还是好过“视而不见”或者“徇私舞弊”的。近年来,“学术抄袭”这四个字儿几乎听得人耳朵都要起茧子了,但在各高校这些重灾区里,却显得风平浪静,一切如常。例如闹得沸沸扬扬的“朱学勤抄袭门”,就以复旦大学一句“证据不足”而被迫“关门”。
 
2010年7月,有网友发帖指出,学者朱学勤2003年再版博士论文涉嫌抄袭剽窃。随后,朱学勤主动致函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要求“启动调查机制,辨明是非,还我清白”。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在经过调查之后,于2011年1月13日公布了对朱学勤论文涉嫌抄袭的调查结论。结果认定,朱学勤博士论文《道德理想国的覆灭》的相关章节,的确存在一些注释不规范之处,但抄袭指控不成立,并且证据存在不足。
 
但事件并没有就此平息,10天之后,有“打假卫士”之称的方舟子在其博客上公开发表了对复旦大学的举报信,他认为复旦大学委员会的调查结论,既违反《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及违规处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又不符合学术界对抄袭认定的共识,应予撤销,并重启对朱学勤抄袭案的调查。
 
方舟子认为朱学勤基本上是拿起一本书从头抄下来的,仅根据网上举报,他就抄袭了1.8万多字,根本没花什么心思。另一方面,他还认为因为朱学勤是著名学者,又是复旦的博士,跟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里面的某些人关系可能不错,所以鉴定的过程很可能存在包庇,也肯定会夹杂很多人情世故在其中。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