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学术会议泛滥成鸡肋 出现“有研无讨”三怪状
2011-05-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学术会议 泛滥
近日参加的一次学术会议让一名年轻的科技记者目瞪口呆。
 
这是某部委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足足一个多小时,各国代表轮番上阵,大赞头天的晚宴菜谱,由于完全听不到与学术相关的内容,许多与会者甚至选择到外面喝咖啡。
 
其实,如今的学术会议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嘈杂声音。
 
本世纪初,我国学术交流活动逐渐跨入繁荣期,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数以千计,与之相伴的则是一些学术会议泥沙俱下,偏离学术会议的本义。
 
天津大学一项专门针对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学生的调查表明,只有38.89%被调查者对会议质量满意,国内举办的国际会议质量相对较高,在很多人看来,国内的学术会议更是渐成“鸡肋”。
 
学术会议泛滥
 
近十余年来,我国学术交流跨入繁荣期,由此也难免伴随着泥沙俱下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院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如果所有在中国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的邀请函都接受的话,一年到头恐怕不是在会场,就是在赶往会场的路上。
 
“每天打开邮箱,最多的就是各类学术会议的邀请函。”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闵应骅也有着类似的经历,初次接到国际会议的邀请函时还觉得有些了不得,现在他除了与专业相近的会看上一眼,其他的直接删除。
 
这些感慨的背后,是我国10余年来学术会议的泛滥。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每年组织的学术交流会议(包括国内会议和国际会议)逐年递增,由2004年的2962次,2005年的3193次增加到2006年的3427次。参加会议人次也逐年攀升,2006年达53.9万人次。
 
其中,国内学术会议数量不断增加,从2003年的2146次,上升到2006年的2968次;参加会议人次也不断扩大,由2003年的26.53万人次上升到2006年的44.13万人次。
 
在我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数量也在急剧上升。在一线城市大酒店门口, “热烈庆祝某某国际会议举行”的炫目条幅更是随处可见。
 
武汉一位学者以中国科技会议在线上的数据做了专门统计:2006年为792次,2007年为1022次,2008年这一数字猛增到2165次,2009年突破了3000次,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学术界,一个故事广为流传。
 
几年前,在青海省举办的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两位“外国专家”演讲。但这两位“洋专家”的表现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其中一位是当地某大学的英语外教,对论坛主题并无研究,演讲文章“借”自相识的老师;另一位“洋专家”原定下午发言,上午露脸后便不见人影。原来,这位“洋专家”一开始就要求只旁听、不发言。
 
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国际”有时只是一件唬人的外衣。
 
每次参会都会坚持到底的“老科研”闵应骅对此有着不少观察,国内不少打着国际旗号的学术会议,名字又大又空而且长得神似,但质量并不高,有人弄个项目,扛起一个旗帜,若是请来了在国外工作的中国人就可算是第二国的,再拉几个金发碧眼的人捧场,就敢冠名“国际学术会议”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