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985”、“211”停招之后
2011-05-11  来源:科学新闻
关键词:985 211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中国高教界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中国政府先后启动了“211工程”和“985工程”,斥巨资支持一批高校向一流大学的目标冲击,其中大部分高校都属于研究型大学。
 
如今,在“211工程”实施16年,“985工程”实施13年之后,两个工程都停止接纳新进。这是今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第十四次会议时公开表示的,“985”和“211”工程的大门已经关上,不会再有新的学校进入两项工程。
 
停招,意味着两项工程的容量目前已经饱和。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两项工程究竟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改变?
 
“211”开端
 
对于“211工程”实施之前高校的窘迫,大连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贺高红教授记忆犹新。1997年,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的贺高红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实验室的先进设备使她看到了内地学校的差距,这曾让她有些茫然和绝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杨玉良忆及“211工程”开始之际,曾总结了如下几条突出问题:仪器设备非常陈旧,教学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不能够适应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要求。另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才队伍的断层比较严重,博士生仅仅占总人数的2.6%,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弱,高水平的成果也不多。在杨玉良看来,这些问题也直接导致中国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层次较低,缺乏影响力。
 
鉴于国内高校的落后状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原国家教委即提出“211工程”的设想,1994年,这一设想被写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启动。
 
“211工程”的总体目标为: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成为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1995年,全国共有高校1054所,本科院校616所。“九五”期间,“211工程”在99所高校中实施建设,主要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和两个全国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程所需建设资金,主要由学校所属的部门和地方政府筹措安排,中央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对工程建设起推动、指导和调控作用。
 
“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计划和要求,对于一个10年的计划,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杨玉良曾表示。
 
为了能够进入“211工程”,各个高校都开始摩拳擦掌,“当时为了学校申请‘211工程’,全校师生一起粉刷墙壁。”一位河北大学的校友回忆当时学校申报时的盛况。而就在高校都努力争取进入“211工程”之际,一个支持力度更大的计划出台了。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