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国学术职业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2011-11-29  来源:科学时报
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Ernest Boyer)曾有一句名言:学术职业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心脏”。
 
而我国学术职业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大学教师的“职业精神和对职业规范、规律的认知还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重新建构”。
 
“学术职业”这一概念,在英语世界里已有近70年历史,在我国则还称得上是个“新鲜词”。英语国家学者将“学术职业(Academic Profession)”简要定义为“大学教师所从事的职业”。
 
影响我国学术职业发生变革的驱动力有哪些?与国际相比较,我国的学术职业呈现出哪些特征?
 
就上述问题,“学术职业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研究”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沈红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学术职业的变革力量
 
沈红的研究发现,在院校、学科和个人三个层面存在着深层次矛盾,是全球范围内影响学术职业发生变革的主要驱动力。
 
对此,沈红给出了进一步解释。比如在院校层面,院校对自治权限的需求与自身治理能力的不足,使自治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学科层面,学术本身存在着保守性,然而知识却在不断地创新,同时,学科具有系统性但市场则是灵活的;在个人层面,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着张力,注重教师个人发展还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发展,两者也难以平衡。如此这些,都使得学术职业发生变革。
 
对于我国而言,沈红认为,近些年学术职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无疑是由高等教育扩张引发的。“规模的大扩张,如同洪水般地冲击、拍打着高等教育体系。尽管由于我在国外的感受深刻,因此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扩张一直持正面评价,但不能不说,这种扩张引发了高等教育多方面的变革,学术职业变革正在其内。”沈红说。
 
大众化是起因,它所引发的一系列其他力量,则同时作用于我国学术职业。在沈红看来,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同时促成了对保证教育质量的强烈要求,“既要规模,又要水平”。由此,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一股“评价的力量”。
 
“在大学评价中,最重要的评价,自然是对教师所从事的学术职业的评价。”沈红说,“重规模”和“重评价”的结合,共同增强了行政力量的力度,而规模、评价和行政三者,对我国的学术职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