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绪红院士谈“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启示
2012-01-19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手打造的“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项目”已经实施了九年,项目的成效到底如何,参加培训的高校领导归国后又做出了怎样的成就?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该项目的首批学员,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
 
国外培训改变高校办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理念
 
周绪红曾多次参加国家外国专家局审批的培训项目,2003年他去了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去了莱斯大学,2010年去了密歇根大学,2011年又去了耶鲁大学。多次的培训使他对美国高等教育有了比较详细和深刻的了解。他认为该项目对大学校长来说是个很好的事情,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做法,可以使大学校长在大学办学、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理念发生改变。在他长达万言的考察报告中就记录着他在海外培训过程中的所见、所识和所想。
 
他对美国高校印象最深的事情,一是国外大学的发展首先是有规划的指导和科学的定位。二是成熟规范的管理。三是人员素质比较高。无论是给他们上课的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是博士学位,这在当时让他们感到很震撼。另一个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国外高校的学科发展。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交叉研究中心,将生物技术交叉到数、理、化工程学与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和生物工程。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就在这里产生,形成了很多前沿方向,引领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发展,使创新性的学术理论不断产生,这一点让他很受启发。
 
高校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2006年,周绪红来到兰大担任校长,开始着手修订兰大的三大规划,即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学科与队伍建设规划以及校园建设规划,并把学科交叉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希望通过学科交叉产生一些新型学科,通过学科的交叉凝聚一批各个学科的人才,建立一个科学研究的平台,通过学科来引领科学研究,支撑人才的培养。为此,他提议将原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锐教授调到了基础医学院任院长,以促进化学与医学的交叉,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结合。过去底子很薄的基础医学院,王锐去后,在争取科学研究项目、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面貌一新,而他自己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绪红更强调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他构建了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两大平台,并注重平台建设的交叉性,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孕育和催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几年来,兰大在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方面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在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之前,他从国外招聘了三位院长。为了招聘世界著名岩石学家、前国际地球化学学会理事、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固体地球组成和演化委员会主席、英国杜伦大学教授牛耀龄,兰大特别为他成立了地质与矿产学院。已在美国担任终身教授的黎家也被聘请为生命科学院院长。
 
兰大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部省级重点实验室。过去从来没有过的“973计划”项目来到了兰大,国家重大计划和专项也来到了兰大。过去8年之中没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开始年年都有。13年没有过的国家奖,开始年年都有,5年时间兰大获得了12个国家奖。在《科学》杂志上也开始有了以兰大的名义发表的文章。过去18年没有晋升过院士的兰大,2009年一次就晋升3个院士。2011年周绪红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成为兰大百年建校史上的首位院士校长。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