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熊丙奇:教育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变化
2012-01-29  来源:熊丙奇的博客

    据美国《侨报》报道,来美中国留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其中本科和高中的小留学生人数增长幅度加大引起关注,来自全美各地的教育界人士日前在洛杉矶举办研讨会时指出,教育工作者已经注意到国际学生人数增长增加了改革本土课程设置的需求,同时也为校方各方面的服务带来挑战。(中新网1月23日)

    受教育者群体发生变化,教育要随之发生变化,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从这一角度分析,美国大中学校随着国际留学生的增多,根据这一群体的特点,改革课程设置,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措施,是十分正常的。

    但这很正常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却很难看见。比如,从1999年起,高等学校实行大扩招,学生规模变大,可有多少大学改革了课程设置、调整了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方式?从2003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尝试自主招生,可对于自主招生进高校的学生,有大学采取与传统高考方式进学校的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并跟踪这些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态了吗?还比如,近年来随着大城市生源数减少,发达地区的高校(包括省属高校)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学生的招生规模,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可有多少大学认真分析生源结构,调查学生的需求呢?再比如,我国加大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力度,在启动中外合作办学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设想是,通过相互交流,提高师资素质、转变教育理念,可结果如何呢?

    事实上,相比10年前,甚至20年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教师教学方式也基本上维持在“灌输式”,对学生的服务体系,也没有多大调整。而且,从对教学的重视看,教学的地位比10年前更低,由于学校偏爱制造科研数据,对人才培养的不重视,很多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并不能说出学生群体的变化,时常挂在大学领导嘴里的只有诸如“80后”、“90后”等概念化的学生认识,根本不像美国大学那样,分析学生的结构变化,深入调查学生的需求,而是基本上“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对待“流水般”的学生。

    这可以视为中美学校对待学生的不同,这种不同,正可以解释为何近年来我国留学热持续升温。在美国,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都是学校不可动摇的核心,获得终身教席的教授,可以几年不写论文、不出专著,但每个学期必须跟本科学生上课。学校明白一点,如果不提高教育质量、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学生们就会抛弃大学。

    我国学生现在其实已经开始“以脚投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不参加国内高考,而参加“洋高考”,不选择内地高校,而选择港校、国外大学,已传递出对内地学校教育的不满。但是,大学和中学,并没有针对这种现象,进行调整。原因有三。其一,在内地高校之间,还没有形成自由竞争,目前985高校、211高校和一般公办本科院校,尚未感受到生源流失的压力,因为他们被安排在第一批、第二批招生,总比民办的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有招生优势;其二,我国大学的招生和管理,采取的是计划模式,在大学升学中,一名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在大学学籍管理中,学生很难换专业,更难转学,因此,学校在完成招生后,并不在意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再怎么“差评”,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坚持“学”到底;其三,就是学校认识到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严重落后,教育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可却没有能力进行改革,因为学校并没有这些权力,专业、课程设置是经行政部门审批、听行政的部署的。

    以这样的教育管理和学校教学状态,显然难以与国外灵活的教育模式竞争,继续发展下去,将有更多有条件的学生,选择接受海外教育。已经落后却不思进取的内地教育,与已经处于竞争优势地位却还在求新求变的国际教育相比,将进一步拉开差距。对此,我国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再不顾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还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采取一层不变的方式。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