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华东丽聚酯薄膜公司(YTP)(东丽公司和仪征的仪华集团50/50合资企业)使仪征6000吨/年聚酯薄膜能力到2003年底达到1.5万吨/年。YTP也计划另建1万吨/年装置,定于2004年完成。新装置目标是特殊工业用途,如电容器和干膜光敏电阻。
1999年至今,我国民营聚酯企业激增,聚酯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到2002年底,民营企业的聚酯生产能力已占我国总生产能力的40%左右,目前纤维级聚酯已出现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状况。
近年我国聚酯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产量也同步上升,2003年、2004年和2005年我国聚酯生产能力达到和将分别达到1438万吨、1600万吨和1696万吨,聚酯产量将分别达到973万吨、1162万吨和125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比例将从1995年9%、2002年25%提高到2005年27%。预计到2010年在世界十大聚酯生产商中,中国将至少占有2~3家。
聚酯纤维(涤纶)
80年代后,随着合成纤维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聚酯的消费量也快速增长。1990年合成纤维用聚酯表观消费量为105.4万吨,1995年增加到268.9万吨。2000年表观消费量增长到616.8万吨,2001年达到710.7万吨,2002年达到859.7万吨。我国聚酯的消费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涤纶纤维。涤纶纤维是我国合成纤维中增长最快的品种,1965年涤纶纤维产量只有100吨,仅占我国合成纤维总产量约1.92%,位于锦纶、维纶和腈纶之后而居第四位。1976年涤纶纤维产量上升到2.69万吨,超过上述三种纤维而跃居首位,占合成纤维总产量的34.3%。1990年产量突破100万吨,达到104.2万吨。2001年产量猛增到632.6万吨,2002年更达到772.1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96~2002年间,我国涤纶纤维平均年递增82万吨,占世界年均增量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世界聚酯纤维增长的主要国家。近期内,我国涤纶纤维产量仍将以10%的年率增长,生产涤纶纤维消耗聚酯约占聚酯总消费量的90%。
中国聚酯工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1)聚酯产品价格竞争力较弱,企业赢利性不强。国内每吨产品加工成本高于韩国和台湾企业30美元左右,直接原料成本的平均水平每吨高出100美元以上。
(2)上下游生产能力不配套。原料发展滞后于聚合,聚合又滞后于抽丝,而抽丝又不能满足纺织工业需要,主要原料进口依存度高达50%以上。聚酯重要原料PTA、EG供应不足,每年有1/3原料需进口补充,这两种原料占产品成本70~75%。
(3)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装置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企业单线规模除仪化、龙涤、开平和翔鹭等具有单线300~400吨/天能力外,绝大部分为100吨/天、200吨/天能力。在整厂规模上,除仪化、上化、辽化及翔鹭具备20万吨/年以上能力外,大部分在6万吨/年左右和以下,而目前世界聚酯经济规模单厂产能一般在20万吨/年以上。
(4)聚酯产品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品种结构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常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生产品种范围窄,非纤聚酯比例明显偏低。大多数企业只能生产常规普通产品,许多高科技、多功能和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解决。
(1)今后几年,应积极支持大型聚酯原料基地建设,降低对进口原料的依存度。目前我国聚酯原料PTA(精对苯二甲酸)、EG(乙二醇)主要依赖进口,2002年自给率仅分别为36.3%和30%。与此同时,发展聚酯主要原料的生产,强调以技术改造和以现有大型聚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为主,加快扬子石化、镇海石化、仪征化纤PTA和扬子石化、惠州石化乙二醇项目的建设进程,实现聚酯工业的垂直整合,以求生产成本最低化。加强对外商投资聚酯原料项目的管理,有选择地批准部分项目建设,以作为国内市场的有力补充。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将我国聚酯原料自给率提高到65%以上。
(2)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聚酯工业的宏观调控。通过破产、兼并、债转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大型聚酯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总量调控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大型企业聚酯能力,提高大型企业竞争力,促进国内聚酯总量和利润的合理化,从而减少对小聚酯项目的投资,以实现聚酯工业结构的合理化。
(3)积极鼓励大型企业的上下游垂直整合。大型聚酯和石化企业要相互渗透,形成几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以提高重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严格控制小聚酯生产能力的过度膨胀,区别对待一些从事切片纺企业所上小聚酯项目。对于涤纶生产企业将切片纺改为熔体直纺的项目不应再批;对优势小聚酯企业以提高化纤差别化为目的而实施的项目要有选择地予以支持;对单纯为原抽丝项目配套或以出售商品切片为目的的聚酯项目应坚决制止;对规模太小、经营不规范、环保问题严重的小聚酯企业应坚决取缔。
(5)支持聚酯产品及其原料生产装置和技术的国产化进程。对国产化大容量聚酯装置、短纤装置和直接纺长丝、PTA装置需要引进的设备和部件给予进口税收的减免优惠;对聚酯国产化所需资金给予低息和贴息优惠;设立国产化风险基金,帮助企业规避国产化过程中的风险,加快聚酯、纺丝、PTA装置和技术的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