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弹性体因响应速度快、驱动应变大,被广泛关注用于医疗器械、传感器和环境探测等软体驱动领域。要让其具备良好的可逆驱动性能,必须同时满足两大条件——合理的几何设计和精确的液晶分子取向编程。现有的取向编程方法,现有方法如光固化、机械拉伸、场致取向等均存在几何受限、加工条件苛刻或空间精确控制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复杂三维结构驱动器的制备。
近日,浙江大学化工学院郑宁研究员团队在液晶弹性体(LCE)驱动器的制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一种基于受控自由基扩散的全新编程方法。该技术实现了对任意几何结构的液晶弹性体精准取向固定,使材料具备可逆驱动能力,被形象地称为“变形即走(deform-and-go)”策略。这一成果为软体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材料的开发开辟了新的路径。
图1 通过自由基扩散实现液晶弹性体取向编程
研究团队发现,只需将液晶弹性体在室温下浸泡于含过硫酸铵(APS)的水溶液中,APS生成的硫酸根自由基便可全方位渗透到材料内部,与残留的丙烯酸基团发生化学交联,从而固定分子取向。这一过程无需加热、光照或外力固定,且材料本身的疏水性防止了水致膨胀,保证了复杂变形结构在编程过程中的稳定性。实验表明,该方法适用于3D打印、模压、浮雕甚至折纸结构的液晶弹性体,并能在几小时内完成高效取向固定。
图2 通过自由基扩散编程液晶弹性体材料的驱动性能
材料在单轴预拉伸后可实现接近110%的可逆驱动应变,并在高达140 ℃的环境下仍保持稳定性能。与动态化学键固定法相比,该方法的热稳定性明显提升。团队还优化了材料配方和浸泡条件,确定了最佳APS浓度、交联剂比例及丙烯酸基团含量,使驱动应变与编程效率达到平衡。
图3 三维液晶弹性体驱动器的成型制造
该方法的几何“无感知”特性,使得复杂结构的驱动设计成为可能,包括实现DLP打印出的复杂液晶弹性体模型在编程后可实现稳定可逆变形;可通过模具一次性成型并赋予驱动功能,如鳄鱼、海星造型;通过局部厚度变化实现图案在三维结构上的可逆显隐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方法能在复杂折痕和局部区域自由编程,甚至实现局部3D形态间的相互转换,为多模式软体机器人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图4 折纸液晶弹性体驱动器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变形即走”策略适用于大多数丙烯酸基液晶弹性体体系,可推广至个性化定制与批量化生产,尤其适合软体机器人、可穿戴柔性器件、智能传感以及空间可展开结构等领域。该成果不仅在技术上解决了长期困扰LCE驱动器设计的几何限制问题,也在理念上展示了软体机器人“从形到能”的新路径,为智能材料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推动此项技术的应用,团队与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杭州之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邢浩博士开展了深入合作,围绕着新型弹性体的工艺优化和性能提升展开了研究。研究团队感谢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在设备、场景与技术交流方面的支持。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弹性体技术应用潜力,结合材料体系优化与结构设计,推动该技术向工程化与实用化发展。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883-8
- 江苏大学徐琳教授课题组 AFM:人体体温驱动超拉伸液晶弹性体 2025-06-24
- 宾夕法尼亚大学杨澍团队 Adv. Mater.: 研发多模式力致变色液晶弹性体微管 2025-06-16
- 坦佩雷大学郭洪爽博士 Adv. Mater.: 无需引发剂 - 卤键液晶弹性体打造光驱动柔性驱动器 2025-05-31
- 北卡州立尹杰团队 Adv. Sci.:受空轨启发的环状光驱动器 2025-04-30
- 西工大张军亮/顾军渭教授团队 Adv. Sci.:多功能环氧树脂研究最新进展 2024-11-24
- UCLA贺曦敏教授 Nat. Mater.:超高功率输出光驱动振荡器助力多功能软体机器人 2024-10-26
- 北京化工大学杨丹教授 Nano Energy:基于强界面结合力的自供电整体自愈合介电弹性体致动器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