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常州大学刘春林教授团队 AFM:透明聚合物薄膜的激光可编程3D梯度结构→用于动态信息加密与防伪
2025-11-03  来源:高分子科技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与高端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中,信息安全与防伪技术已成为守护工业产权、金融交易及数据隐私的核心屏障。聚合物材料凭借加工灵活、化学稳定且可实现表面功能化的优势,成为构建动态加密载体的理想选择,其中透明聚合物薄膜因高透光性和视觉隐蔽性,在隐形加密领域独具潜力。然而,传统透明聚合物加密技术长期受困于多重瓶颈:加密后易出现不可逆透光损失、图案形式单一且易被复制磨损,荧光等单一响应模式难以适配多场景安全需求,激光加工虽为新方向,但高浓度光热填料会破坏透明度、低浓度又无法触发多阶段响应,且普遍缺乏应对非法解密的主动自毁机制,严重制约了其在高安全领域的应用。


  本研究解决了透明聚合物信息加密领域的关键局限性,即不可逆透光性损失、图案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主动安全机制。与依赖有害紫外光激发(会导致光漂白)且需多步合成的传统荧光加密技术不同,该策略可实现无掩模单步制备,并具备主动自毁功能。通过首创激光能量可编程方法,在单一透明基底上集成连续3D到颜色梯度图案化与动态加密功能,并以此建立了两种先进的信息加密范式。


  2025年10月28日,该研究以Laser-Programmed 3D Gradient Architectures in Transparent Polymer Films for Dynamic Information Encryption and Anti-Counterfeiting为题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论文第一作者为常州大学研究生侯姝宇常州大学刘春林教授、成骏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常州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本文的主要突破如下:


1. 多维度调控


  经超低浓度碳纳米管(50 ppm)与一水葡萄糖(4 wt%)协同掺杂的聚乙烯醇(PVA)复合材料,可实现激光能量阈值可控的相变,同时保持> 60% 的可见光透过率。


  通过激光能量密度的增强可依次触发以下过程:


  (1)晶界散射实现二维半透明白化(ΔE = 3.04-14.96);

  (2)三维乳白色发泡,高度差达 1162 μm(体积膨胀率 465%);

  (3)梯度碳化(从焦黄色到棕色,ΔE = 26.66-42.98)。


  关键在于,通过多尺度表征(X 射线光电子能谱、X 射线衍射、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系统阐明了三维图案的形成机制,同时进行了逐步机理分析。这一设计通过在单一透明平台中集成从纳米到毫米级的结构调控、动态颜色调节与触觉反馈,超越了传统激光打标技术。



1.a)示意图展示聚乙烯醇/碳纳米管/一水合葡萄糖(PVA/CNTs/C6H12O6·H2O)复合薄膜在激光照射下的光热转换、白化、发泡及碳化阶段机制;(b)在聚乙烯醇复合薄膜上制备的三维图案。


2.动态加密模式


  (1)水触发隐藏/激光解密:可逆结晶特性可实现水驱动擦除(透光率恢复率>95%),而二次激光照射可形成“不透明背景/透明信息”的解密效果。


  (2)双激光阈值加密:亚阈值能量(透光率变化<5%)可实现隐形书写;近临界二次照射会触发局部发泡/碳化,从而实现选择性显影。


  (3)主动自毁安全机制:超阈值能量通过发泡/碳化不可逆地破坏数据,为防范未授权解密提供故障安全保护。上述所有动态加密过程均配有视频记录作为佐证。



2. 聚乙烯醇复合薄膜信息加密过程示意图:(a)水触发隐藏/激光解密;(b)双激光阈值加密。


3. 实际应用


  无掩模单激光加工可制备出具有微米级精度/毫米级高度结构的高安全性特征(如3D 盲文、二维码)。该材料经测试展现出优异稳定性,可耐受100次以上磨损、50次以上弯折,且能在90℃环境下稳定存放24小时。这一技术填补了透明基底加密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空白,可用于防伪、物联网传感器及国防领域。



3.a)中文盲文你好的实物图与3D共聚焦显微镜图像;(b)二维码加密过程:(b1)信息输入,(b2)水浸泡后隐藏,(b3)二次照射后解密图案;(c)经 100 次往复摩擦循环、50 次循环弯折测试及 90℃24 小时热老化后,白化、发泡及碳化图案的照片。


  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adfm.202523657


  下载:论文原文。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