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涂料与油墨 >> 行业动态 >> 正文
油漆作胡同:承载三百年光荣与梦想
2010-2-25 来源:中国涂料
关键词:庄士敦 油漆作胡同

    人文

    今日的油漆作胡同,不仅和涂料油漆有关,而且还和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历史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人就是清末帝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他也是中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洋“帝师”,如今的油漆作1号大院就是他当年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庄士敦英文全名ReginaldFlemingJohnston,按照今日翻译法,应该叫他“约翰斯顿”才对,但由于他热爱中国文化,自己给自己取了“庄士敦”这个完全中国化的名字,而且竟然还有号,“志道”(取《论语》中“士志于道”之意)。可见他的的确确是一个“中国通”。
    作为“帝师”,庄士敦虽然是洋人,但京片子说得相当不错,而且这个洋人帝师胆量也着实不小,不仅自己给自己取中文名字,而且给溥仪兄弟取英文名字,溥仪叫亨利,溥杰叫威廉姆,末代皇后婉容叫伊丽莎白----确实有点意思。
    庄士敦在中国呆了34年,香港、威海、北京是其留驻最久的三个城市,而他的足迹,也踏遍了中华大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庄士敦一生崇尚中华文明,平时一概穿大清朝服,行大清礼节,崇尚儒家思想,信仰佛教。他极度鄙视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但又满心希望满清政府能够复辟成功,鼓励溥仪留学欧洲,可见此人既是“保皇派”,又是“革命党”,颇具双向人格。
    可以说,庄士敦对溥仪这个皇帝学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教授小宣统英文,而且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教育小皇帝,有意无意地用西方文化感染、熏陶着中国这位退位的少年君主,使身居封闭式禁城的少年了解到外部世界,接触了远比宫廷生活先进的世界文明,溥仪的剃辫子、配眼镜等行为,都是受其极大影响。而溥仪对他的这位洋导师也不薄,觉得庄士敦是“我灵魂的重要部分”,给他的每月俸禄是1000块大洋,并赏他乘坐二人肩舆进入紫禁城,另外还赏赐了这位外国人二品顶戴和貂皮褂。溥仪大婚时,又赏庄士敦头品顶戴,这位洋大人俨然成为小朝廷中的一品大员。
    为了离溥仪近些,小朝廷的“内务府”在油漆作胡同租了一套四合院给独身的庄士敦居住。庄士敦非常喜欢这套中国式庭院,亲自动手把它布置得充满北京文化色调。宅院门洞里有四个红底黑漆字的“门封”,昭示着庄士敦受到的不凡待遇:“毓庆宫行走”、“赏坐二人肩舆”、“赐头品顶戴”、“赏穿戴膆貂褂”。而室内的家具同样全套中式桌椅案榻,条幅字画,相当中国化。
    这是庄士敦在中国最温暖的日子了。但好景不长,由于“内务府”后来掏不起房租,随后溥仪便被轰出了紫禁城,庄士敦在油漆作的居所也就至此划上了句号。
    伪满洲国覆灭后,庄士敦黯然回国,1934年,庄士敦用他多年的积蓄(主要是《紫禁城的黄昏》一书的稿费)买下苏格兰的艾伦岛,给其岛的居室分别起了松竹厅、威海卫厅和皇帝厅等名字,带着藏书和古玩搬到岛上居住,在岛上挂“满洲国”国旗,借此表达对他的天子学生----溥仪的祝福和怀念。
    1938年3月6日,庄士敦撒手离世,享年64岁,终身未娶。
    坦率地说,庄士敦这个人谈不上对中国近代史有多大的推动作用,他支持帝制、反对共和,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典型,但这个人对中国很有感情,终身未娶,亦可算是将其大半生奉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弥留之际在对中国往事的无尽思念中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从这点来讲,庄士敦算得上一个值得怀念的外国友人。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
  • 相关新闻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