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油漆作胡同今天虽然已经沉默了,但在300年前,这里曾经是北京最喧嚣鼎沸的涂料人士集中地,最精巧的工匠,最精湛的工艺……都在这条胡同里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今日故宫的雕梁画栋、精美彩绘,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得到数以万计中外游客的赞赏,和这条看似平凡的胡同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
而在90年前,这条胡同里曾经诞生过一个传奇的师生故事,油漆作1号,庄士敦故居,如今已经在大兴土木进行改建,3600多平方米的遗址上仅留下三间破旧不堪的危房和中庭一株濒死的大杨树,四处残垣断壁,令人唏嘘感慨,唯有门房藻井天花上若隐若现的油漆纹饰告诉我们:近一个世纪以前,这里曾经住过一位不平凡的外国学者,一位对中国文化深深仰慕的外国老人,其撰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一书,全面、系统、客观地介绍了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难中国,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直到今天,依然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是的,历史不容忘却,历史,更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