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2016-05-3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日,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迎来建立60周年。

  5月29日上午,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济人楼”举行了学院60周年庆典大会。学校党委书记杨贤金、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方守恩,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钢铁集团研究院毛新平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姚熹,俄罗斯科学院院士Wittmann,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少雄,中国建材院副院长颜碧兰教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傅智,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云南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东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重庆大学 、河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瑞典理工大学、纽约大学等大学的材料学院院长书记(系主任)或学科带头人,以及海螺集团原董事长郭文叁、深圳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水龙、深圳朗润投资公司董事长唐春山、维尔利环保科技公司董事长李月中等校友出席了庆典。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王中平主持。

  方守恩代表学校祝贺学院60华诞,对学院师生员工长期以来为学院和学校发展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他对60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表示肯定。方守恩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人们在70年代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在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对新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促进了当代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他说,同济大学高度重视材料学科的发展,材料学科的发展不仅自身蕴含着不断创新的潜力,也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杨贤金书记等学校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像同济这样以工科见长的高校,材料学科不强,工科也可能走不远。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材料学科建设力度。站在新的起点,希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建院60周年为契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同济材料学科的发展,造就培养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的社会栋梁和卓越人才,同时以高水平科研成果引领社会发展和进步。希望学院师生继承同济大学优良传统,继承以黄蕴元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材料人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同舟共济、不懈奋斗,承担起时代的使命,做出自己的贡献。

  会上,举行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分会成立仪式,杨贤金为校友分会授旗。校友分会会长、1981级水泥专业毕业生、深圳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水龙在致辞时说,回到母校和母院,见到昔日的老师和同学,感到非常亲切,感谢母校对自己的培养。他表示,将团结凝聚广大校友,继续发扬同济精神,为同济材料学科和学校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孙宝德教授代表兄弟院校,祝贺同济大学材料学院60华诞。他表示,目前同济材料学院和其他兄弟院校正在努力推动材料学科联盟建设,通过共享资源、共享学分、共同培养人才等方式,推动材料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他希望未来大家能同舟共济、推动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博士生孙强作为学生代表致辞。他说,他从本科开始就一直在同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求学,“深深体会到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材料学院六十年的积淀与辉煌,让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希望和责任。今日我们会以此为动力,发奋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创造力的一代人”。

  会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吴广明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6年,前身为黄蕴元先生创立于1956年的建筑工艺系,1958年更名为建筑材料工程系,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建筑材料系科之一。学院现设有土木工程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3个系,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是国家首批建立的博士点学科(1981),也是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7),并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学院拥有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金属功能材料开发应用重点实验室,主办有中文核心期刊《建筑材料学报》。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2人、外专千人1人、青年千人计划3人。 近年来,学院立足于“两轮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战略,在传统的建筑材料领域坚持走高新化之路,同时大力开展纳米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建成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水平成果的研发基地。目前,学院正在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与会人员合影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