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57位科学家获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2008-10-30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
    何梁何利科技奖励基金2008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颁奖大会。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本年度共有57位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房建成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另有38位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8位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严隽琪、万钢和捐款人代表等向获奖者颁奖。
 
    据介绍,房建成教授年仅43岁。这位惯性技术与导航控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针对制约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寿命和精度的瓶颈问题,经过长期潜心研究,攻克了航天器姿态控制惯性执行机构的关键技术,提出了基于空间5自由度主动控制混合磁悬浮轴承的惯性执行机构设计理论和方法,发明了新型磁悬浮姿控/储能两用飞轮、磁悬浮反作用飞轮、单框架和双框架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国高精度长寿命对地观测卫星和大型航天器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跨代发展。评奖委员会认为,房建成及其创新团队的卓越成就,为我国新一代卫星技术和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有关人士认为,何梁何利基金2008年度科学与技术奖体现出新的特征。
 
    一是总体水平比去年又有较大提高。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奖人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89.4%,居国际领先水平的占68.4%,分别高出去年18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约有90%科研成果进入世界前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的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94.4%,居国际领先地位的占72.2%,比去年分别高出8.7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约有95%创新成果居于世界前列。二是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成果原创性突出,18位获奖人获得授权专利23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62项,占70.1%,平均每人获专利12.8项。三是获奖科学家年龄结构比例趋于合理,今年获奖人的平均年龄是56.5岁。2007年为54.9岁,已连续两年稳定在60岁以下。多年来,获奖人老龄化趋势基本得到解决,这也折射出我国科研队伍已形成良好的年龄结构梯队。在获奖人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占36.8%,非两院院士获奖人占总数的63.2%。四是今年又有两位香港优秀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
 
    基金奖励范围包括化学、数学、物理、天文、气象、地质、生物、农业、古生物、考古、医学、技术科学以及基金信托委员会认为适当的其它学科。
 
    基金设“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授予长期致力于推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卓著,并取得国际高水平学术成就者。
 
    基金设“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和科技成果者,尤其是在近年有突出贡献者。并按学科领域分设数学力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天文学奖、气象学奖、地球科学奖、生命科学奖、农学奖、医学药学奖、古生物学考古学奖和技术科学奖等奖项。
   
    何梁何利基金奖励基金设立14年来,进行过15届颁奖,共有804位优秀科学技术工作者获奖。其中,26人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每人授予奖牌1枚、奖金100万港元;719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59人获得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人均授予奖牌1枚、奖金20万港元。
 
    200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员名单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名)
房建成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8名)
伍小平(女)  郭柏灵  杨卫  秦国刚  詹文龙  杨学明  陆埮  吴国雄  郑永飞  陈润生 赵进东  陈晓亚  赵振东  
李生秀  段树民  叶玉如  陈晔光  王智彪  杨宝峰  丁健  蔡睿贤  陆俭国  吾守尔·斯拉木  吴建平  彭翰生 
朱英富  何华武  张兵志  王 曦  殷瑞钰  李嘉禄  姜德生  李述汤  谢克昌  王静康(女)  苏义脑  王 超   陈定昌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8名)
陈建峰  程京  侯建  申瑞民  刘庆峰  番兴明  奚正平  张淑芬(女)  郭进考  贾承造 王 安  欧阳明高  朱蓓薇(女)  吴以岭  缪昌文  刘守仁  潘复生  高雄厚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龙翔)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成果奖励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