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第一届西部纳米材料研讨会暨学科发展论坛在西安顺利召开
2018-12-1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纳米科技与材料已逐渐走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时代发展的驱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为交流分享纳米材料领域前沿成果,2018年12月7-9日,由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主办的“第一届西部纳米材料研讨会暨学科发展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翱翔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国内外五十余位学者出席。

  会议主席、中国科技大学俞书宏教授主持开幕式,王尧宇副校长代表主办单位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英国诺桑比亚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理化所、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等二十位专家学者对纳米材料前沿、成果转化、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生动的讲解,报告涵盖内容广泛,具有深远的科研启示和社会影响力。

  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汪联辉教授介绍了目前社会普遍关注的解决临床肿瘤早期诊断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新的等离子纳米结构,然后将其设计成为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和表面增强拉曼传感器,对于癌症生物标志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选择性,在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中科院过程所王丹教授介绍了目前被认为在能量的转化和储存、传感器、催化、电磁吸收和药物输送等方面很有前途的空心多壳结构(HoMSs)材料,该材料在太阳能电池、离子电池、气体传感器等领域有重要作用。

  天津理工大学鲁统部教授在报告中谈到了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给出了几例均相和非均相水氧化催化剂及二氧化碳还原催化剂的例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唐志勇研究员介绍了纳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NMOFs),这种材料是一种组成、尺寸和体积可调的有序晶体材料,是一种新兴的催化材料。

  华南理工大学张广照教授在海洋防污材料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他指出,海洋微生物、动植物在海洋设施表面的黏附、生长形成海洋生物污损,对于海洋工业和海洋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对此,提出了“动态表面防污”策略,并成功研制出生物降解高分子基海洋防污材料,对未来海洋污染治理具有意义。

  清华大学王训教授介绍了亚纳米尺度的纳米材料研究工作。与传统尺寸较大的纳米材料相比,亚纳米尺度材料具有更明显的尺寸效应,因尺寸减小而产生的性质变化更容易由量变转向质变,在未来会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与前景。

  北京化工大学邱介山教授介绍了煤转化功能碳材料的可控设备,特别是石墨烯的功能化和自组装技术方法。参会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们兴趣盎然,就此讨论了功能碳材料在水处理、生物材料、超级电容器及染敏电池技术领域的应用。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所长曹荣研究员的报告围绕多孔框架化合物(MOFs、COFs、HOFs等)展开,他主要介绍了基于多孔框架材料的纳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等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湖南大学王双印教授主要介绍了电催化剂缺陷化学方面的研究,他的课题组在催化剂表面调控,尤其是缺陷化学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俞书宏教授介绍了他的团队近年来运用仿生理念合成一系列无机微纳结构材料和宏观尺度组装体材料方面取得的进展,系统研究了仿生分子模板对无极微纳材料的晶化、生长及形貌与结构的调控作用,实现了多种不同维度纳米结构单元的仿生合成、组装制备及功能化。

  清华大学刘冬生教授指出了目前在分子组装领域存在的挑战,提出了FGA策略,这种方法对于自我组装有着很好的控制作用。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张铁锐研究员介绍了水滑石基纳米材料,通过在水滑石表面引入缺陷结构增加活性位,增强对反应物CO2等的吸附和活化,进而提升了催化活性。

  暨南大学李丹教授讲解了配位超分子材料从结构导向到功能导向的转变,他的团队在超分子配位化合物及其集聚体的控制合成及性质研究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北京大学徐东升教授研究高效太阳能-化学能转化方面的催化剂问题,设计了一类非均相的光催化剂,实现高量子效率和高选择性醇类直接脱氢到醛或者酮的可见光催化反应。

  广西大学沈培康教授介绍了立体构造石墨烯粉体材料在交通等大产业中的应用,他指出了我国目前高速公路路面铺筑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各省高速公路沥青铺筑现状,探讨石墨烯粉体材料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

  来自诺桑比亚大学的机械工程徐斌副教授主要介绍了仿生传感器及其在柔性电子方面的潜在应用。

  西北大学郭晓辉教授表示,商业化贵金属催化剂目前存在高成本、低含量的问题,他的团队开发了多种二维非贵金属的催化剂纳米结构材料(TMDs),通过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调控表界面微观结构及形貌特征,实现了其催化性能的有效调制,这为实现其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可能。

  会议还邀请了来自《国家科学评论》、Wiley出版社、Cell出版社的资深科学编辑,向参会师生详细解读了国际和国内顶级科学期刊的稿件定位、投审稿流程和国内论文发表的新变化、新趋势,为在场的专家学者、师生提供了最直接、最全面的投稿指导。

  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利闭幕。本次会议由西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玛丽女王工程学院、柔性电子研究院及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承办。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