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新任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今日上任
2008-11-1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的惟一
 
    在北大,他得到最高助学金,19元,相当于当时一个城里人的月工资。
 
    “文革”中的大学生活,当大部分学生都热衷于闹革命时,周其凤却借了一本英文版的《普通化学》,没事就拿出来读。那个年代,明目张胆地读原版书,除非吃了豹子胆。周其凤偷偷躲到蚊帐里、被子里读。自己能读懂的地方自己看,读不懂的,他就整段整段地背下来,然后利用劳动工余时间请教外籍教师,就这样,他不仅重新梳理巩固了基础化学知识,也增强了英文。
 
    1978年,周其凤在恢复高考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取国内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的硕士生,几个月后,他又考取国内首批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留学生,那一批,全国只去8个!周其凤1983年2月获博士学位,只用了两年零7个月,以如此短的时间获得博士学位,这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历史上的惟一一个。
 
    1983年5月,他回到母校北大执教。从美国回到国内,周其凤长期在高分子领域高端思考和探索。在80至90年代的高分子合成和液晶高分子领域,全世界科学家基本上只用两种思路研究和合成。一种是以美国人为代表的,利用缩合聚合方法合成刚性分子,合成后的材料在物理上具有很好的强度和力学特性。这是由特定化学结构给出材料物理性能的方法。还有一种是以德国人为代表的,用加成聚合方法,这种方法合成出来的化学材料具有很好的柔性,可用于制造光电方面的功能性材料。在充分了解、认知和掌握国际上关于高分子领域科研和合成方法的基础上,周其凤提出了第三种研究和合成的方法,这一种合成方法合成的液晶高分子独成系统,既区别于德国人的又不同于美国人的,属于第三类液晶高分子。
 
    周其凤这一理论同时促进了国际上高分子学科理论和试验技术上的提升和发展。当前,围绕和跟踪这一理论进行的科研和实验,始终以中国人做得最好,并在科研中不断有新发展。最近该理论在应用领域可能有较大突破,这一方法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是当前信息领域最有特性的材料,美国专家跟周其凤开玩笑说:“你要发财了!”
 
    当然直到今天,周其凤也没发财。他执著地坚守于教学与科研领域,倾其全部心血,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1999年,52岁的周其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做人、做学问、做官,周院士都是一流的,尤其是做人,堪称极品。”熟悉他的人,都对他朗朗的笑声和温暖的大手印象深刻。“跟他在一起,你不敢撒谎,不敢偷懒,他的真诚与勤奋让你做不了这两件事。”在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博士生导师王冠军如是评价周其凤。
 
    “堵枪眼”的吉林大学掌门人
 
    2004年7月,周其凤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吉林大学掌门人。对于担当这个副部级的职务,周其凤起初反而并不乐意。一是他热衷于教书做学问,跟学生在一起,不想当官;二是当时他还有别的更好的工作选择。当时的教育部长找他谈话,说:“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今天的周其凤依然有些激动!“我是湖南浏阳人,那个地方出过谭嗣同,出过胡耀邦,当组织上对你说让你去堵枪眼的时候,作为湖南人,你还能犹豫吗?我说那我去,我没提任何条件,我来了!”湖湘文化中的霸蛮、执著、虽九死而犹未悔、九头牛拉不回的“一根筋”,在周其凤性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周其凤当时面对的现实是:由六所高校合并而成的新吉林大学,学校的平稳过渡和实质性融合过程曲折,亟需一次“化学反应”让彼此凝聚团结起来;六校合并后师生员工近10万人,但负债达30亿元,教学科研发展举步维艰。周其凤上任的第二天,就收到附近一家法院的通知,要求学校交纳教师的失业保险金和滞纳金7000万元,这正是学校当时在银行里能用的钱数。
 
    “我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我不要求什么,我只希望将来别人评价我时说,周其凤珍惜了组织上给予他的工作机会,做了对得起良心的事情。做事情就会得罪人,这个我懂。但如果抛弃个人的私心杂念,从国家和大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也就无所谓了。我只做事,绝对没有整过人,自信没有因私得罪过人。”周其凤在回顾自己四年多东北工作的历程时,这样说。
 
    与此相映照的是,如今的吉林大学变挑战为机遇,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学校发展的规划已经明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初露端倪,学校综合实力稳步上升,全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大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不久前,教育部在对吉林大学和他本人进行为期两周的详细考核,广泛听取了师生的意见后,从六个方面对他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让周其凤长舒了一口气。他的堵枪眼之旅,取得了圆满成功。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龙翔)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学者介绍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