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电容器因其功率密度大、寿命长、制备方法简单等优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且能通过电极材料或电解质的功能化,实现具有智能响应性的柔性器件。受限于现有电极材料或电解质,目前,有关光响应(或光增强)型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较少。石墨烯或碳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光电导和光热效应,普遍作为电极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中,但基于物理混合的碳纳米管/石墨烯的超级电容器通常表现出有限的光响应性。因此,通过纳米碳基电极材料的结构设计有望实现光响应(甚至光增强)型超级电容器的构筑。
基于此,同济大学陈涛教授团队通过对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材料的结构设计,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直接从石墨烯表面生长碳纳米管阵列制备了一种无缝连接的石墨烯/碳纳米管(G/CNTs)杂化材料(图1)。同时,开发了一种简单的溶液法以负载生长碳纳米管所需的催化剂(Fe/Al2O3),代替传统的能耗高、工艺复杂的电子束蒸发镀膜法。
图1.(a)无缝连接G/CNTs杂化材料的制备过程示意图。石墨烯表面所形成的催化剂纳米颗粒的SEM照片(b)和元素分布图(c)。
通过上述方法合成的G/CNTs杂化材料中(图2),碳纳米管直接从石墨烯片层上进一步生长,形成了无缝连接的结构,这种独特的连接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石墨烯和碳纳米管间的电荷传输,还使其具有优异的光电导和光热性能。另外,所形成的三维自支撑结构能够有效避免石墨烯及碳纳米管的团聚,为电化学能量储存提供足够多的表面积。
图2.(a)石墨烯泡沫的SEM照片。(b)G/CNTs的SEM照片。(c-d)不同放大倍数下的G/CNTs横截面SEM照片。(e-f)G/CNTs结合部位的TEM照片。
以上述无缝连接的G/CNTs复合材料作为电极,进一步发展了对称型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在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的协同光电导及光热效应作用下,所发展的超级电容器表现出明显的光响应性,器件的串联电阻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比容量则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加(图3)。在一个太阳光照下(1.0 kW m-2),该超级电容器的比容量是在无光照条件下的3倍,表现出优异的光增强性能。基于该无缝连接的G/CNTs杂化材料,还可进一步获得具有优异柔性和可拉伸性的超级电容器。该工作对多功能能量储存器件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3.(a)超级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b)光响应(增强)超级电容器的示意图。(c-e)不同光照强度下超级电容器的循环伏安曲线(c),恒电流充放电曲线(d)和Nyquist图(e)。(f)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和串联电阻随光照强度的变化。
以上成果近期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DOI:10.1039/C9TA10073C)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同济大学硕士生陈子林,通讯作者为同济大学陈涛教授。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4094,51702237,51973159)、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等的基金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19/ta/c9ta10073c
- 深圳技术大学史济东等 Carbon:基于石墨烯-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的自修复应变/湿度双模传感器的设计及在可穿戴呼吸监测的应用 2025-05-28
- 北京化工大学汪晓东教授团队 Nano-Micro Lett.: 碳化聚酰亚胺/凯夫拉纤维/氧化石墨烯@ZIF-67双向复合气凝胶封装相变材料实现多重能量转换与电磁屏蔽 2025-04-28
- 天津大学杨静教授与宁波材料所《Nano Lett.》:阐明电荷对纳米石墨烯抗冻效果的影响机制,并研发新型防冰涂料 2025-01-14
- 国科大郭存悦/深大陈光明、杜春雨 CEJ:有机碳化修饰碳纳米管及其高温稳定热电性能 2025-02-14
- 四川大学王延青 ACS AMI:使用 3D 导电网络硅-碳纳米管复合阳极增强锂离子电池 2025-01-12
- 广工闵永刚/黄锦涛团队 ACHM:用于集成热管理和电磁波吸收的高性能聚酰亚胺/聚吡咯-碳纳米管@PCM复合材料 2025-01-10
- 北理工沈国震教授/李腊副教授、湖南工大许建雄教授 Adv. Mater.: 可植入式无线水凝胶超级电容器实现双向神经调控 2025-04-24